北京人的朋友圈里一片欢腾,在感染率和感染人数不断攀升中,北京人化身为段子手,产出了与疫情相关的各种段子。这些段子既反映出公众对奥米克戎的坦然接受:原来它不像之前听说的那样可怕;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些许无奈:政策变化实在是太快,快到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从11月11日发布“二十条”,到12月7日发布“新十条”,中国防疫政策快速实现硬着陆,政策放开的力度超出预料。特别是进入12月以来,不仅各地的防控政策像比赛似的层层加码——当然这次“加码”的方向是放开,而且这种放开的政策几乎每天更新,如果一天不看新闻,很可能就不知道明天出门到底是什么要求。表现最明显的是北京,新闻发布会上总会有进一步放松的政策信息,人们笑称这样的放开节奏,快到让老百姓都有点担心;之前的管理有多严格,现在的政策就有多宽松。于是,在几乎完全放开所有管控后,大家都躲在家里闭门不出,北京的路网交通前所未有的通畅,大街上唯一可见的,可能就是四处找药店买药的人。
如今的北京,很多人居然买不到药。大家可能会纳闷,疫情都三年了,怎么家里就没备点常用药?这主要是因为按照之前的疫情防控政策,如果在药店里买这些发烧或止咳药物,会被要求实名登记各种信息,而且很有可能被当成潜在患者而健康码变红,所以大家尽量不买。不过阴晴不定,之前的政策突然就变了,等意识到要去买药时已经晚了,药店的架子都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