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由美国民间人士发现,出现在北美地区上空,引发北京与华盛顿外交对抗,更显现美国朝野政党矛盾之气球事件,尽管中国坚称那是民用科学研究无人飞艇,但在美国将其击落后,是否仍有余波,尚待观察。

解读本次事件,许多人都从政治外交较劲角度切入;但衡情论理,由于借由气体浮航空中,并在相当程度上亦能具备操控其运动之飞航载台,不论是以飞船、飞艇抑或气球称之,确实是能够承载各类感测器,执行对地与对空情报搜集任务,以便获得影像情报、信号情报与通信情报,甚至是装设雷达与光学侦搜器,执行区域监控掌握目标动态。

再加上这种飞航载台亦可携带通信收发机,成为扩大指挥管制的无人飞行载具,低空突穿渗透涵盖范围之中继站,或是运用其有限之运动能力,侦测敌方对空侦搜雷达的盲区,以便借由雷达脉波信号强弱变化,描绘出隐空图。甚至刻意借此突破进入特定监侦区域,测试敌方空防体系应对目标处理措施与反应速度,或是运用空中飘流速度变化,试探对空监视雷达系统活动目标显示(Moving Target Indicator,MTI)功能,所设定之速度滤除位准(filtering threshold)。此外,甚至搜集气象参数,或是掌握对流层顶或平流层高空喷射气流(jet stream),其实都可将其视为情报搜集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