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经济研究最近发表《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报告,虽然指出如果生成式人工智能(AI)被全面推广到职场,可为全球未来10年带来7万亿美元(约9万3000亿新元)经济收益,但预测会取代3亿份全职工作。在社交媒体哀鸿一片中,集中讨论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劳动市场,有两三成的工作将会被自动化。

然而AI对生产效率升幅和就业率改变的程度,在不同社会可能有所偏差。这完全取决于其技术在不同社会的应用程度和被全面采用的时间表,这是报告没有考量到的应用差异。这场巨变要留待不同社会去回应,也大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总结出历史上不同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态度,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工业技术训练、冒险意识等14项因素。不同社会对科技创新有不同的接受程度,而且随时间而变化,也可因为贸易、移民、战争而向外借来技术。火药的应用便是一个说明科技应用差异的好例子。火药曾经在不同社会扮演不同角色,唐朝发明了火药,启发宋朝使用的早期火炮,可是无论在军用民用进展都不及欧洲,是当时科技与社会共造的结果。相反,经蒙古人西征、阿拉伯人交易,欧洲人学会军用火药,并改良成日后征服世界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