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建国50周年时电视台拍摄的长篇纪录片《国民心运动》,细数独立以来的各种社会运动。在一晃间已经来到今年最后一季,建国60周年转眼在望,分外有感。那些年那些运动,对于身在其中的童年少年青年,当时的习以为常、认可、不安、困惑、bo chap(无感),都像成长足迹一样留在脚下背后,不回头就仿佛不存在,其实都成了生命的疤痕,可以掀开来纯粹描述一番,也可以置入时代背景辨析一番,更可以像环境剧一样铺陈周边故事,煮酒议论功过是非。

作为思想单纯的年轻国民,那个年代某种运动的广告、新闻、海报都只是无感的日常。后来了解了所谓宣传、社会工程这些名词,才明白自己天天蹲在沟渠旁刷牙,其实是作为“运动员”的一分子。

或许是建国初期急于求成,一些运动推行太久也过头,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例如家庭生育计划;另一些则出现如今很多人议论的反效果,例如讲华语运动。还有一些导致外国人无法理解的情况,例如因日本音乐家喜多郎拒绝入境而闻名国际的禁长发运动。有人将之解释为对抗当时风起云涌的国际左翼嬉皮士风潮,不过显然也与政府领袖的洁癖有关。无可否认,在差不多200项社会运动中,大部分对于端正一个新生国家的社会风俗和提高效率,是产生正面积极作用的,包括清洁、植树、礼貌、生产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