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言论版2月22日《周六大观照》栏目刊出《想象一座没有书店的城市……》一文,对“高岛屋的纪伊国屋书店(Books Kinokuniya)宣布将缩小营业面积,让出部分空间给一家咖啡馆”一事发出感慨。我同样有些惋惜,纪伊国屋书店是我经常会去的地方。
新加坡过去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沙漠的绿洲范围若越来越缩小,令人担忧。1970年代,勿拉士峇沙路一带,书店建筑虽然简陋,但那种每逢周末人流频密、万头攒动的景观,已成了往事只能回味。
书城(百胜楼)建成后,有过一阵风光时刻。渐渐地,书店经营模式有了改变。大众书局的零售转型就是最好例子,卖书的面积缩小,让位给学生书本、文具和各类习题作业,模拟测验考试和参考的辅助教材等;有些分店的中文书籍消失了,只能找到英文书籍。渐渐地,各类零食、包装饮料、电子和家用电器也在书局售卖。这符合零售业一个销售规律,卖的东西必须是客户有需求的,或所谓的“快速消费品”。换言之,货物摆在店铺里,卖得越快越好,因为这符合现金流的原则和资金的周转率问题。在商言商,无可厚非,尤其是当商品所能赚取的利润比较微薄的时候,这是经商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