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3日大选提名日,朝野确定排阵后,各党要在九天的选举期各显神通,说服选民投选他们在国会议事殿堂议政决策。生活费压力始终是每届大选的长青课题,不少民众总觉得收入增幅跟不上通货膨胀。这也是反对党最能发力和引起共鸣的地方。虽然作为应对措施,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发放各种生活津贴如邻里消费券等,但显然并不是釜底抽薪之道,所以还必须对选民晓以大义,提醒国人外部世界已然改变,在关注生活费的同时,更须着眼全局。
从大局审视,本届选举有两大特点,一是第四代领导层正式掌舵,接任行动党秘书长的黄循财总理首次寻求国人的政治委托,并部署第五代接班人选;二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战,打破数十年的全球化自由贸易体系。在新的国际秩序成形前的过渡期,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必然出现众多不确定性,甚至不排除大型国际战争意外爆发的可能性。虽然政治抉择应当基于理性,但选举本质上离不开情绪,而且更多时候是被恐惧、仇恨等负面情绪主导。这是必须警惕的因素。
新加坡经历建国60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发展为富裕繁荣的国家,国民的集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建树。但社会经济发达所依赖的高度精细的分工,也意味着治理难度和脆弱性相对提高。新加坡人爱抱怨的国民性格,其实反映的是对日常生活高效率的习以为常,因此一旦办事不顺,就会本能地感到不耐甚至不满。这或许是国家发展成就的副作用,属于所谓的“幸福的烦恼”(happy problem);但这毕竟是一种困扰,不容轻易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