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几年前开始,笔者就注意到在中国和美国华人学界,盛行的一种对中美关系的盲目乐观态度。中国学者的盲目乐观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向来以天真可爱闻名于世。但是,如果“天真可爱”已经影响到对世界的准确判断,那或许只能说,作为人是个好人,作为朋友也肯定是个好朋友,但作为对客观世界进行严谨的观察和研究的学人,似乎还差点火候。
好几年前,笔者就注意到某位知名学者反复对公众声称,新冷战打不起来,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完全不一样,紧密的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云云。因此,笔者早在2020年的一篇微信公号文章中即明确提出,中美之间在人文教育交流、经贸关系、中国与美国的所谓盟友之间的领土争议,以及台湾问题,只会导致中美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比阵线分明的美苏争斗还要复杂难解。换句话说,合作紧密既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笔者当时还指出,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动用行政力量,实行中美经济、技术、教育全面脱钩, 把中国学者以为中美共享的牢不可破的“同一个体系”撕裂。
当然,笔者的判断并非基于一味的悲观,而正是建立于对美国文化、社会,及中美历史关系的长期观察和文献研读之上。这些观察还包括十几年间,与美国大学生和大学教授的多次面对面交流。笔者认为,中国很多学者对中美关系的判断确实存在一厢情愿、天真可爱的缺点,认识不到在美国人(即便所谓知华派)眼里,美中关系的开展基本上是基于现实的地缘政治考量,对自身利益和安全的综合算计,其间含有居高临下的施舍和“改变中国”的梦想,更有“值得”还是“不值得”的反复权衡。在美国人眼里,从来就没有牢不可破的美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