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老早就警告过我们,只是我们似懂非懂。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一则寓言:一群人生来就锁在黑暗洞穴中,面朝墙壁。背后有火光,外面有人,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他们看着这些影子,以为就是真实世界。直到有人挣脱锁链,走出洞穴,在刺眼的阳光下,渐渐看清实物、火源、天空与太阳,才发现过去看到的全是幻象。他回洞想唤醒同伴,却被嘲笑、拒斥,甚至攻击。
柏拉图洞穴一代代“改版”:有“想象洞穴”——当年的琼瑤粉,今天的韩剧迷等,把理想幻象当人生脚本,“生成”恋爱脑。“信息洞穴”——信息茧房,把算法推送的立场一致的信息当普世价值。“移动洞穴”——沉迷滑手机,被即时满足感、刺激源绑架,脱离现实思考与人际关系。
而今来了个“生成洞穴”。生成式人工智能(AI)本无恶意,只是为了效率和行文流畅,也在墙上投射无数知识幻象——通常有理有据,但偶尔出错、编造或误解复杂原意(“洞穴”第一层:幻觉内容)。若我们习惯依赖它快速总结,久而久之可能只接收它提供的知识切片(第二层:认知压缩;类似看电影解说视频而不再看整部电影)。更隐蔽的是,连判断的主动权都悄悄交出——它迎合我们的提问口气,默认我们的立场,我们却以为它在客观回应(第三层:思维外包;类似只靠评价应用选餐而不再探索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