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黄循财在8月17日国庆群众大会的华语演讲中,第一次提到“家国情怀”的概念。“家国情怀”的语义,一般诠释都围绕在“先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定,家庭才会幸福”的思想范畴。
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是一个核心的精神标志,它不仅仅是一种“爱国爱家”感情,更是一种价值的取向。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里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说明家国情怀是一种从个人到国家的递进关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家庭”和“国家”来概括“家国情怀”的语义内涵。首先,家国是紧密相连、同构的关系;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和感情,像对家庭的感情一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近乎本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明小我和家庭的富足,必须先有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第三,家国情怀是一种积极担当的奉献精神,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道德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