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小学华文老师韩幸谕(47岁)教书23年,她鼓励学生踏出教室,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激发他们对学习华文的兴趣。

踏出教室 激发兴趣

“学校的生态园曾来了一只水獭,我借着水獭让学生展开话题,例如让他们讨论遇到水獭时应该如何处理。”

除了希望学生能够学好华文,传承自己的文化,韩幸谕也希望学生能感受到语言的社会功能。

“在学生的休息时间,我会鼓励他们用华语在小卖部点餐。当学生感受到华文的作用,他们会感到自豪,也就能更积极使用华文。”

户外学习 增添乐趣

董佳惠(36岁)在丹绒加东女校任教已七八年,她充分利用校园的各个角落,包括小花园、菜园、图书馆、食堂,结合新闻时事,带领学生开展户外华文学习,使课堂内容更生动有趣。

学生有时还会扮演“小记者”,走出课堂,在不同角落进行观察和报道,最后将所见所闻通过短视频呈现出来。董佳惠也会提出引导性问题,如绿色空间有哪些好处,或如何鼓励更多学生利用绿色空间,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社区和全国推广绿色空间的使用。

延伸阅读

用思维导图 通往学习之路
用思维导图 通往学习之路
早报校园网全新升级 华语谈话节目为中学生打造多元学习体验
早报校园网全新升级 华语谈话节目为中学生打造多元学习体验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动手和思维能力。回到课堂后,大家会一起观看所录制的视频,并互相点评与讨论。”

对于那些无法实地参观的地点,董佳惠则巧妙运用科技手段,利用Google街景功能让学生进行虚拟探索,感受和观察真实的街景。

这种创意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主动和富有创造力地参与学习,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深化他们对不同新闻课题的理解与关注。

科技教学 活跃思维

在公立培群学校学校任教18年的张楠(42岁),一直专注于探索科技教学。

他受访时说,学生们非常喜欢通过电脑发言,“看我的,看我的!”学生如此主动踊跃地表达自己,张楠认为,这与现代孩子们从小接触科技产品的习惯息息相关。

“如果让他们站起来当众发言或展示作品,他们往往会感到不好意思;但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时,学生们会变得异常活跃,甚至乐于为他人的作品点赞。”

张楠指出,融入科技的教学方式,更贴合学生的生活方式,也让学生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成果。教师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并在课堂总结时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

展望未来,张楠希望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我希望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口语考试训练,特别是为弱势家庭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早报校园网明年全面升级

明年早报校园将推出升级版,以提升师生使用电子报及早报校园平台的整体体验,升级后的早报校园网为教学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体验。平台设计简洁,内容分类清晰,专注于新闻时事和青少年发展;通过潮流资讯、趣味视频和数码互动丰富学生体验,并提供华文口试和模拟试卷等学习资源。

全国杰出华文教师奖已经迈入第27年,由《联合早报》与早报校园联办,以及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新加坡华文教育学会、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协办,并获得教育部支持以及陈江和基金会赞助。

早报校园 zbschools.sg 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码平台。它汇集学生报旗下《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的精彩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报道,让中小学生轻松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