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至80年代,听广播节目成为人们的主要娱乐消遣。当时的方言讲古节目,吸引了不少忠实听众。
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各种各样,看电影、打电子游戏、滑手机上社媒......但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却是不同景象。
当时的新加坡物资匮乏,娱乐选择不多,听电台广播是人们茶余饭后必不可缺的消遣。当时的华人主要用方言沟通,因此私营电台“丽的呼声”播放的方言广播剧和讲古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精神粮食。
讲古,顾名思义就是说书、讲故事,讲古艺人通过方言,对民间故事、小说等进行再创作和表演。那时,本地三位著名的方言讲古大师李大傻、王道、黄正经通过他们精彩的说书技巧,虏获大批听众。
广东讲古大师——李大傻
有“讲古大师”美称的李大傻(1913-1989),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在丽的呼声专门以广东话讲故事。
他原名李福鸿,在新加坡出生。念书不多的他很早就出社会工作,做过绘图员、保安员、树胶厂管工等。
闲暇时李大傻经常在咖啡店聊天,给朋友讲自己读过的故事。随后嗜好变成工作,他在1938年进入英属马来亚广播公司(1946年更名马来亚电台),成为马来亚广播史上第一位说书人。
除了在日据时期停止广播,李大傻40多年的讲古生涯从未中断过。日战结束后,李大傻跨台到丽的呼声讲古,逐渐达到事业的巅峰。
通过广播,李大傻让听众接触到不少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武侠小说和民间传奇如《神雕侠侣》《八仙闹东海》《嫦娥奔月》等。他成为人们的空中老师,为大家提供娱乐,同时传达价值观。
潮州讲古大师——黄正经
黄正经本名黄庸根(1912-2003),是新加坡家喻户晓的潮语讲古大师。他18岁从中国汕头南来新加坡。
黄正经讲古,讲香港的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多。一开始,他每星期日播讲半小时的短篇故事,后来增加到每周三次半小时的长篇故事。
黄正经讲古35年,最广为人知的节目是《诐凉诐热》,诐是潮语聊天的意思。《诐凉诐热》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在电台播放。后来节目大受欢迎,刚开台不久的丽的呼声于是出手挖角,让他每个星期日下午,在丽的呼声“诐”半个小时。
黄正经越“诐”越红,在他《诐凉诐热》的那段时期,潮州人聚集在柴船头与潮州街一带,路上冷冷清清,因为人们都留在家里或咖啡店听黄正经讲古,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福建讲古大师——王道
王道(1920-1999)原名王笃恭,是本地著名的福建话讲古大师。他在中国厦门出生,1940年代和太太李秀华来到新加坡。
王道是星洲幼稚园附属小学的教员,后来还担任校长。他的太太李秀华则在丽的呼声管理唱片。后来,王道也开始在丽的呼声演出厦语话剧。
1953年,他受到丽的呼声的赏识,邀请他到电台讲古。王道这时身兼两职,在幼稚园当校长,又在丽的呼声讲古。由于他的厦门福建话标准动听,嗓音抑扬顿挫,特别受听众欢迎。
王道讲的是福建民间故事,以及武侠小说、章回小说。他也是第一个选讲金庸武侠小说的本地讲古大师。他在故事高潮收场的手法,紧扣听众心弦,超越其他厦语讲古前辈。
家喻户晓的电台
丽的呼声是50-80年代 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广播电台。订户只需缴付月费,就能以专用的收音机收听电台节目。
拥有63年历史的丽的呼声在2012年4月30日停播。当时,该台的播音员都对丽的呼声走入历史感到不舍。
新加坡推行讲华语运动后,电台的方言节目在1982年逐渐停播,三大讲古大师也告别广播行业。图为2024年8月举行的“重新发现丽的呼声”(Rediscover Rediffusion)展览。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系列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是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推出的中英双语网站,集合了关于本地华人社群、历史、习俗和文化等丰富资讯,通过简易的文字、图像、延伸阅读资料等,带领人们了解本地华族文化。这个网上知识库会不断丰富内容,开拓更多主题。
《逗号》与华族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简化版”内容,通过系列篇章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新加坡华人社群、报业发展等主题。
早报校园 zbschools.sg 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码平台。它汇集学生报旗下《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的精彩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报道,让中小学生轻松读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