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有光的所在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少年时代读《七十年代》,嫌沉闷嫌深奥,却有强烈的刺激,仿佛只要花钱买份杂志,翻翻瞄瞄便是参与了国是,八方风雨跟我有了相干。(图/pixabay)
少年时代读《七十年代》,嫌沉闷嫌深奥,却有强烈的刺激,仿佛只要花钱买份杂志,翻翻瞄瞄便是参与了国是,八方风雨跟我有了相干。(图/pixabay)

字体大小:

在思想启蒙的路途上,有些影子曾经出现,在,一直都在,像身体上的文身,只有自己最明白他们的准确位置;李怡先生之于我,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精神记认。

少年时代读《七十年代》,嫌沉闷嫌深奥,却有强烈的刺激,仿佛只要花钱买份杂志,翻翻瞄瞄便是参与了国是,八方风雨跟我有了相干。但最吸引我的其实是李怡本人,从这个那个报纸专栏上零零碎碎地读到他的曲折背景,从左派圈子跳出来,以笔为剑,坚持独立思考,守护言论自由。那是未有互联网的年头,查找资料不容易,只能了解个大概轮廓,“李怡”两字在我心里是个略带神秘的仰望光环,高高地、远远地展示着值得追求的方向。

所以不难想象我首次见到李怡真身时的快乐。18岁左右吧,我到台北访问了李敖,回港后写文寄给《七十年代》,编辑约我到社里见面,我按址登门,聊了一阵,总编辑李怡推门进来,跟我握手。他的眼睛深邃,他的眼神凌厉,他询问李敖的近况,我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只因心情激动,像传闻中的白衣剑客忽然对你抱拳颔首,初涉江湖的你无法不手足无措。李怡笑了一下,客气地鼓励我以后继续投稿。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