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窃窃私语,诉说着流转人间的故事与记忆。香港在1970年代有三成工人从事纺织业,规模最大的南丰纱厂在2008年结业后,保留第六厂房,在2019年活化为“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CHAT)。我细读着橱窗内的纺织文物文献,发现衣橱里收藏的几件中国上海牡丹牌旧式真丝刺绣长衬衫、孔雀盛开的糖果珠手提袋等都是在香港制造出口的。
从香港外销各地的刺绣、钉珠、抽纱工艺,很多时候由家庭妇幼手工完成的。“忙碌的针线:香港的布面缀饰工艺”展览描绘了1960年代的作业场景——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个女孩在双层床下方,忙着把五颜六色的珠子缝上毛衣,她弟弟坐在上层床观看。女绣工平均日薪港币4元,男设计师则达20元。这行业者1949年从中国汕头移居香港,以其技术与经验促进了刺绣业的繁荣。
刺绣业与宗教的关系体现在香港玛利诺修院学校的手工缝纫绣坊,该校进口美国罗德岛州普洛维登斯专业图纸,其他城市进口布包钮,法国的棉线,英国的缝针,制成神父祭衣、祭坛布等用品,运往超过27个不同国家,远至牙买加和梵蒂冈,彰显全球化的轨迹。学校的珍贵绘图竟出现了几何与现代主义设计,有别于一般女绣工的葡萄藤蔓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