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塑料杯装的啤酒,进入野米剧场(Wild Rice)打造的舞台剧《酒店》(Hotel,演至9月21日),在伸展式三面式舞台前面,我们近距离观赏两个晚上5个小时的演出,沉浸在13名演员流畅转换成的66个不同角色中,九种语言——英语、华语、粤语、福建话、马来语、淡米尔语、日语,还有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Urdu)和菲律宾的他加禄语(Tagalog)犹如大杂烩(rojak)交叉迸发,令我激动——啊,久违了的新加坡多元语言剧场!

由本地作家、诗人、野米剧场驻团编剧亚非言(Alfian Sa’at)和玛西娅(Marcia Vanderstraaten)联合编写,王爱仁和魏铭耀执导的《酒店》,于2015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首演,2017年出国到南澳澳亚艺术节(OzAsia Festival)演出,2023年与2025年在福南的野米@义安公司剧院重演,备受好评。我认为《酒店》是继我国戏剧家郭宝崑1988年剧本《寻找小猫的妈妈》之后,本地多语言剧本与演出的另一个经典与标杆,折射出新加坡的复杂多元语境,带出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台湾作家龙应台应该来看看这出戏。

舞台剧巧妙地将背景设在新加坡这家20世纪之交开张的酒店同一间套房里,1915-2015百年间入驻酒店的宾客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印军叛乱分子、广东佣人、马来电影明星、日本士兵、变性性工作者、婚礼宾客到恐怖分子嫌犯,显示了新加坡社会的移民属性与流动性,为塑造这个地方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构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