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线上摄影展 现代摄影家定格城市变革

陈立诚彩色幻灯片《油漆工》(1971,右)和《钢铁》(1970),属于国家美术馆馆藏。(主办方提供)
陈立诚彩色幻灯片《油漆工》(1971,右)和《钢铁》(1970),属于国家美术馆馆藏。(主办方提供)

字体大小: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第一个线上摄影展“光影记:四位新加坡现代摄影家”,展出独立后的现代摄影家李林、李少林、陈立诚和林光霖的作品。他们利用独特的摄影手法,呈现独立建国之后,迅速变迁中的新加坡风貌。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第一个仅限线上的摄影展“光影记:四位新加坡现代摄影家”,展出独立后的现代摄影家李林、李少林、陈立诚和林光霖的作品。他们对摄影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认可,贡献巨大。

这些摄影家是活跃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众多摄影俱乐部中具有影响力的成员,通过教育工作者、导师、展览组织者和沙龙评审员的角色,积极塑造了新加坡现代摄影界。他们经常各自展出作品,开发并发展出独特的摄影手法,呈现独立建国之后,迅速变迁中的新加坡风貌。

他们非常热衷于记录这个新兴国家在快速的政治和城市变革时期的变化。同时,他们强烈受到摄影绘画运动的影响,作品强调美学表达,而非仅仅是事实描述。这四位摄影家对图像的掌控,阐明了一种新主观性,与新加坡寻求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努力,以及不断发展中的现代性焦虑同步。

李少林以暗房技术闻名

“光影记”线上摄影展上最大件作品是李少林的《移山》(1970,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藏)。(主办方提供)

这个线上展上最大件作品是李少林的《移山》。他于1930年生于马来西亚,是第一位也是唯一获得公共服务奖章的摄影家、文化奖评委员。他自学成家,以出色的暗房技术闻名,追求完美影像,但并不热衷于沙龙展,反而是为自己创作。

李少林曾上电台与电视发表演讲、讲课,并出版两本摄影集。其作品多样化,包括肖像、风景和自然研究,从未专注于特定主题。他是东南亚摄影学会创始成员、皇家摄影协会会员。

李林以合成摄影著称

李林作于1960年代的银盐照片《宁静》(国家美术馆馆藏)。(主办方提供)

在中国出生的摄影家李林(1931-1989)以其合成摄影无懈可击的技巧受敬佩。他一生中不断创新,因为骤然去世,从未展出他最后的色彩作品——看似抽象风景,实际是旧建筑物颓败的外墙。

李林曾在马来西亚照相馆当过助理培训,1950年代与摄影学会几名成员在新加坡开设摄影室。从1952年到1979年,他参加过百多次摄影比赛并获得无数奖项荣誉。他是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士,获颁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艺术家殊荣”,也是新加坡文化奖得主。

林光霖热衷纪实摄影

林光霖银盐照片《小贩》(1970,国家美术馆馆藏)。(主办方提供)

1932年出生的林光霖,迟至30岁才开始热爱摄影。身为商人,林光霖拍照的动机是为了拍摄全家福,上了李少林在成人教育局主持的摄影基本课程。相对于其他三位摄影家,林光霖更明确地用纪实的方式对待摄影,结合他对视觉美感的要求。尽管崇尚自然,让他拒绝当时讲究布局摆设的沙龙摄影,但他还是遵从摄影构图美学的规律与要求,照片并不完全是即兴拍下的。

林光霖是1965年成立的新加坡影艺研究会创办人之一。他与同辈一样参加国内外沙龙摄影比赛,但发现这类摄影题材千篇一律,内容肤浅,毫无意义,在1970年代不再参赛。他坚信只有深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才能产生寓意深刻,蕴含丰富的作品。

陈立诚开发彩色摄影

生于1942年的陈立诚,在1960年代开发出独特的彩色摄影手法与风格。他自学成家,最初的专业是医学摄影,后来主要受到李林等摄影家的影响。这可体现在他对照片剪辑的实验方面,李林专拍黑白组成的摄影作品,而陈立诚对彩色更感兴趣。

在1960年代末期,陈立诚使用自动胶片和双色胶片开发一种特定的颜色推导技术,从而营造出半抽象化,色彩明亮的新加坡景观图像,成为其作品风格的标志。这些影像在当时从未洗成照片,而是以35毫米幻灯片的形式流传,通过投影方式欣赏。

陈立诚是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士与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从1969年至1988年也被美国摄影学会选为“世界十大彩色幻灯片参展商”。从1962年至1997年,陈立诚的彩色幻灯片在国家沙龙竞赛中入选超过6005次,获颁1079个奖项。

观赏“光影记:四位新加坡现代摄影家”线上展,可上网:storiesinlight.nationalgallery.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