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美术馆新方向 当代艺术体验日常化

字体大小:

新加坡美术馆将重新出发,除了勿拉士峇沙路和奎因街的主要建筑物,明年初在丹戎巴葛分销园设立全新展厅。美术馆馆长陈维德博士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美术馆将发展为一个开放式艺术空间,让艺术渗透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成立于1996年的新加坡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简称SAM)将重新出发,除了勿拉士峇沙路和奎因街的主要建筑物,明年初在丹戎巴葛分销园(Tanjong Pagar Distripark)设立全新展厅,旨在通过数个实体据点与虚拟空间,将当代艺术与博物馆体验以日常方式带给大众。美术馆也通过与不同伙伴的积极协作,更加强调与社群的关系,通过艺术,让社会产生正面改变。

2019年起接任新加坡美术馆馆长的陈维德博士,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指出,21世纪的美术馆不再扮演传统角色,教育大众什么是艺术,而是美术馆“在消失中”,也就是艺术作为体验方式,随时随地在发生,因此,美术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实体场地,而是在几个据点空间,让艺术渗透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陈维德说,艺术可以提供视角,探索如何改变未来的世界。艺术可以扮演的角色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我们彼此联系,与世界沟通。冠病疫情危机让我们看到人类如何自取其果,也看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凸显了艺术的重要性。

当代艺术的概念并不被充分理解,它超越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范畴定义,趋向以多媒体以及各种不同媒介形式来表达想法。陈维德说,像社交媒体、NFT(非同质化代币)的出现,也扩大了艺术的定义,艺术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体验的,因此美术馆通过几个据点,在日常空间注入这种体验。

“超越我们的实体空间将使新加坡美术馆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艺术空间,以接纳新的想法,有建设性的辩论和跨社区的合作交流。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能体验艺术并受到艺术启发,并且通过我们展示的艺术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的目标是将艺术传播到多个空间,包括2022年在丹戎巴葛分销园开放的主力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与更多人产生情感共鸣,并与社区一起共同想象更美好的未来。”陈维德说。

也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的陈维德说,成立六年的国家美术馆是从历史角度谈东南亚的现代艺术,包括当代艺术,而新加坡美术馆从2013年起,从东南亚视角看当代艺术,关于当下与未来的艺术,针对社会与环境提出问题,并想象勾勒未来的艺术形态。这是二者定位的区别。

新加坡美术馆的新策略方向是在与艺术界的对话中制定的,并与馆长愿景一致,希望艺术的展示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与所在的社区紧密相连。美术馆的新愿景是通过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做出变革性的、发人深省的和有意义的日常接触,激发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未来。新加坡美术馆还将与各艺术团体、访客和支持者积极合作与对话,通过艺术起到积极的社会影响。

19世纪东南亚现代艺术随着殖民统治而出现,那么,殖民前的东南亚艺术是怎样的形态?陈维德说,目前关于现当代艺术的讨论趋向本土视角,而非以欧美为中心。2022年卡塞尔文献展第一次邀请艺术家团体——雅加达的Ruangrupa担任策展人,而艺术团体是东南亚常见的艺术实践方式。还有手工艺的概念,非理性、形而上的创作方法等都是东南亚艺术家的特征。

美术馆翻新延至2026年竣工

位于勿拉士峇沙路和奎因街的美术馆已关闭重建,由SCDA建筑事务所团队负责最初设计方案是建造一座天桥将两座建筑物连接为一体。陈维德透露,因为疫情影响翻新工程,本来预计2023年竣工,现将推迟至2026年。

美术馆文告说,该重建项目现在将专注于维护被列为国家历史古迹的前圣约瑟书院旧校舍与受保留建筑的前公教中学旧校舍这两座建筑的关键工程。这一举措符合政府在这充满挑战的时期的审慎方针,同时确保在未来许多年里,这些保留建筑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由于该项目正在审查中,计划正在修订,稍后发布,竣工推迟至2026年。

丹戎巴葛分销园新展厅

新加坡美术馆在丹戎巴葛分销园新展厅的柜台接待处,这层有两个展厅,可呈现大型装置与办展。(构想图/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由工业仓库改建成的丹戎巴葛分销园,是2006年举办首届新加坡双年展的历史性街区。

陈维德说,这个新的展览空间可更灵活使用,将在明年初发展成美术馆的主力场地,该园区已有一些画廊与艺术维护、物流等服务相配合。他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新场地,已签约五年,日后可再续约。

新展厅占据两层楼,总面积超过3300平方米,由设计和建造机构SPACElogic、FARM和AE Models Team有限公司负责。第一层楼有两个恒温的展厅,天花板高达6米,主要呈现大胆新颖的多媒体装置,或以科技为动力的展览。这一层还有一个可以容纳百人的多用途活动空间,以及一个浏览海港景色的餐饮空间,充作访客休息区。

丹戎巴葛分销园新展厅的三楼,是入驻艺术家工作室与公共活动空间。(构想图/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第三层楼是美术馆办公室,也是入驻艺术家工作室,为美术馆员工、入驻艺术家与公众创造更多互动交流。这里有开放空间可办讲座与表演,有实验性的创意工作室展示艺术内容、研究与过程,有入驻艺术家的工作室与共享空间。美术馆首届入驻国际艺术家共有18名,将以艺术家、艺术社群和教育、策展和研究,以及Ex-Situ艺术空间入驻丹戎巴葛分销园。

开展动态美术馆活动

配合新策略方向,新加坡美术馆将开展“动态美术馆”(Museum In Action)活动,以激发公众与美术馆共同探索,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和空间。公众将受邀参与美术馆的空间活动,兑换特别设计、展示美术馆收藏与特别委托艺术品的实体与虚拟收藏贴纸。美术馆最新委托艺术家罗心晖(Sam Lo)创作壁画,公众可用贴纸参与。

美术馆与社群不同伙伴合作,走入日常生活,除了例常巡回裕廊、淡滨尼与兀兰区域图书馆的迷你流动展,新项目包括今年11月,在科学馆开展的“共创艺术计划: 以数据可视化裕廊”,由艺术家陈美美带领南洋理工学院设计与媒体系学生,根据裕廊这个社区收集而得的数据加以创作。

美术馆也与五所小学合作举办线上展“思考!”,将美术馆参观融入学校课程,小四学生以美术馆展品为灵感来创作。公众艺术项目还包括:美术馆触碰系列、关怀系列和“咖啡、茶和当代艺术”活动。美术馆也继续用国家美术馆展厅办展,比如“馈赠”。

美术馆展览项目可上网:bit.ly/SAM_Exhibitions浏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