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淇近作展“都市:后院” 自然与都市空间交织

画家林加淇与取材中峇鲁组屋底层的木刻画《园景素描》合影。(画廊提供图片)
画家林加淇与取材中峇鲁组屋底层的木刻画《园景素描》合影。(画廊提供图片)

字体大小:

画家林加淇发现,木板上的雕刻画可以视为作品,摸索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她的第二次个展“都市:后院”,以15幅胶合板木刻画,呈现组屋生活场景中的美。

25岁的画家林加淇是幸运的,三年前就摸索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她毕业自拉萨尔艺术学院主修版画,在拓印彩色版画过程中发现,木板上的雕刻画可以视为作品本身而非完成作品的工具,直接用丙烯颜料在木板上绘色。

福气并非从天而降,更多出于林加淇不断地实验与细腻独到的观察与创造力。她是平价艺术博览会“青年才艺项目”最年轻的得奖者,2019年首次个展《混凝土的相遇》,曾实验用组屋建筑材料的混凝土水泥创作,因放久会裂而放弃。她也是Filmat36拍摄的得奖中文纪录短片《新画彩》(Sing Artistry)受访对象。

林加淇每周在小学教美术五天,四天到工作室创作。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做艺术要有时间去想,有时在教小孩子画画时会有灵感,生活还是要与人交流的。”她的第二次个展“都市:后院”展出一年多来创作的15幅木刻画,整体水平有了飞跃的进步。

《绿色迷宫》组合同一个树木草地的两个视角——平视和俯视。(画廊提供图片)

林加淇的《绿色迷宫》(2022)最值得玩味,组合同一个树木草地的两个视角——平视和俯视,带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靠近宏茂桥的一棵小树种植在几何形状草地上,以瓷砖为界。从停车场高处俯瞰小树,草地的几何造型更为凸显,树木与路灯盏线条很简约,有禅意。

化平凡为神奇

在同一带停车场高处俯视供上下车的回旋处(Roundabout,2022),从阴影的细节可感受得到阳光的猛烈,红瓦屋檐下的草丛种满绿意,雨后形成的小水塘更显清凉。这是我们常在组屋底层可见的场景,林加淇化平凡为神奇,觉得这是有意识规划出来的迷你花园。

林加淇从停车场高处俯视回旋处(2022),这是有意识规划出来的迷你花园。(画廊提供图片)

林加淇说:“我们精心地塑造了周围的都市环境,将自然纳入其中。当我们谈到‘自然’,假设没带人工色彩,而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像新加坡,我们天天看到的大部分自然,与都市空间交织一起。”

每一幅胶合板木刻画是在真实照片的基础上加工想象而成。《盆栽》(2021)由在蔡厝港所见的两个盆栽场景组成:一个是以瓷砖围起,种着树木的“大盆栽”,一个是居民在户外摆放的小盆栽,形成对照。底层的柱子,画面的构成,令观者仿佛置身其境,观赏这些精心栽培的盆景。林加淇观察到,都市的空间规划中是有基础设施来保护现有树木,或为树木植物配给指定的地点,绿化覆盖率很高。

木刻版画《树》系列之一,建筑工地围板为过长树枝开窗口。(画廊提供图片)

林加淇说,我们是很小心保护老树的,《树》三部曲有一张描绘了建筑工地的围板为了长满蕨类的老树伸展的树枝开了三个窗口。还有腰围被标记的老树以及过于茂盛的树叶被剪下,层层堆放地上的情景。

因为作品尺寸大至1米或1.2米,林加淇刻画营造的组屋底层的空间更吸引人进入。取材中峇鲁组屋底层的《园景素描》(2021),深蓝色马赛克瓷砖长凳旁摆放黄色塑胶椅,开阔的视野引人走前游园去也。她说,马赛克瓷砖显示政府蛮舍得花钱在公共空间,其他国家多用水泥。

组屋底层是新加坡独特的存在,圆形窗口的设计令人难分内外,你有时会在内,有时在外,《内与外》组合了蔡厝港的几个圆形窗口场景。《窗口》通过底层的长方形大开窗,带出景中景,墙面的阴影映照出对面的风景。

从底层柱子间望出,林加淇看到被高楼围绕的多用途综合亭,是举办婚丧之处,三角形屋顶与两个窗口的小屋造型设计出色。《一棵树,一个屋顶与一个水池》(2021)捕捉暴雨后的草地成雨坑的常景,仿佛是当代后院。

开放式视角不加人影

林加淇刻意不在画中放入人影,通过开放式视角,让我们自然而然靠近她的画、她画中的景色。她说,很多树木的颜色是粉红的人造色,还有砖色的运用,说明我们的环境中有大量塑造过的自然。有花园城市美誉的岛国是一个自然与非自然的综合体。

林加淇说:“国外人的童年为高山流水围绕,但大多数新加坡人住在公共组屋,这里是我们的童年家乡。这些场景我们习以为常,我希望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看出它们的美。”

展览从11月21日至12月10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六上午11时至傍晚6时,在“谁先觉”画廊(50 Cuscaden Rd #01-01 S249724)展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