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大型回顾展 展示现代中华水墨革新历程

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在2020年创作的巨画《雪景远上白云间》前留影。(唐家鸿/摄)
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在2020年创作的巨画《雪景远上白云间》前留影。(唐家鸿/摄)

字体大小: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举行他在东南亚的最大型个展“刘国松:实验悟道”,精选60件作品,突出他对现代中华水墨的重大革新,以及他探索实验创作方法的精神。美术馆也获刘国松基金会捐赠20件水墨画。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将举办“刘国松:实验悟道”个展,是“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从1950年代至2020年横跨70年之艺术生涯的大型回顾展。展览精选60件刘国松作品,追溯其中西合璧创作的演变历程,突出他对现代中华水墨的重大革新。

国家美术馆已初步获得刘国松基金会20件水墨画的捐献,连同基金会藏品,在吴冠中展厅展出。这是刘国松在台湾之外的最大笔捐献。

91岁的刘国松日前在预展上受访时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是东南亚最大型的美术馆,国际上有知名度。吴冠中捐过画给美术馆,他是我的好友,能在吴冠中展厅展出是一种光荣。”

这是刘国松在东南亚的最大型个展,将展出最多的档案文献达150件,凸显他积极参与台湾1950至196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如创办五月画会),香港1970年代以后的新水墨运动,中国1980年代前卫艺术运动和二战后全球抽象艺术等潮流的艺术话语。刘国松说:“有些文献我都忘了,看了非常开心。”

在追寻中国画现代化道路上,刘国松大胆摒弃了中国画临摹、拟古以及书法用笔的常规,转而以个人的探索性实验作为创作方法,追求新的技巧和表达,开拓了水墨媒材全新的表现潜力和意象空间,推动了中国画从封闭程式化的绘画体系转化为多元开放的现当代水墨话语。

“刘国松:实验悟道”个展展出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国松纸。(唐家鸿/摄)

研发国松纸

展览分四个部分,以刘国松作品命名。“墨象之舞”展示刘国松1960年代以狂草书法为灵感的抽象作品,阔笔驰骋的浓墨与跳跃灵动的白线交错共舞。刘国松说,中国水墨讲究用笔用墨,但在各书体中,狂草少见。美国抽象表现派画家扩大中国书法语汇,而宋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连衣褶都是狂草笔法,就想为何中国文人画不做狂草?

中国水墨用笔都是黑线,刘国松想:为何不能加白线,效果不是更好?他到台湾纸厂买纸时,看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张,树皮磨蚀到很细后将纤维倒掉,他就将纤维放到纸张表面,然后作画,发明了“国松纸”。只有一家也是画家的棉纸厂老板肯为他做纸。

刘国松画在纸的两面,用纸筋把墨挡住,通过撕剥纸筋,创造白线,画面中黑白、虚实相生相克,流传变化。他深受中国宋代范宽、郭熙等古典山水画的影响,创造了全新的视觉语言来回应中国山水画表达自然气韵和生机的审美理想。

画家不能与时代脱节,“地球何许”展出刘国松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一系列“太空画”。他看到1968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环绕月球飞行所拍的地球照片,深受感动。圆形成为作品中的标志性图像,象征地球、月亮、太阳。

作品《月球漫步》拼贴了“Life”杂志刊登的宇航员漫步月球照片,加上美国几何抽象艺术的启发,以圆为主导的画面处理得平面化、规整而简约,与自然随机的纸墨肌理形成反差。中国文人用色淡雅,水彩也不够强烈,因此,刘国松选用水性亚克力颜料,用水来调理颜色。

“地球何许”展出刘国松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一系列“太空画”。(唐家鸿/摄)

钻研失传的火画水画

刘国松对中国画提倡的“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理论引来很多攻击,他说,为了辩论,读了很多美术史理论,发现文人画以外,还有民俗画、缂丝、版画、年画等,失传的火画和水画。他实验了火画很久都不成功,现在,蔡国强、王天德将火画发扬光大。

刘国松后来尝试水画,称之“水拓”,将墨和颜色放在水面上,墨浮在水面,再用宣纸吸收墨痕,产生水纹痕迹。浮上来的颜色很少,仅有亚克力做得到,不少作品的颜色是后来加的。从洗脸盆到浴缸、学校的不锈钢水池,他的水拓技巧得以控制,效果可达七成。一般水拓一次过完成,但也有画面用上三次。

在“不知仙源何处”展出的1970和1980年代作品,是刘国松以水拓法、渍墨技法等创作而成。水墨的偶然性、随机性、流动性为画家的想象力驱使与技法所调配,营造诗意奇幻的画境。

刘国松指出,西洋绘画受实质主义影响,以人物画为主流,而中国绘画讲究抽象的美,表现永恒性,以山水为主流。中国画不写生,画的是感受而非真实的景色。他到了九寨沟,为那里的水深深地感动,回来后,用上所有纸张与技法都无法表现出湖底的水纹倒影,催生了以建筑系插图用纸与宣纸结合,以及自创的渍墨新技法,表达出水、光、色交融的意境。

“水枕能令山俯仰”展出自2000年代起,刘国松致力发展的九寨沟湖泊和西藏雪山系列。西藏系列重新运用撕剥纸筋法,穿梭的白线遍布画面,山峦起伏的全景式构图与中国北宋山水画恢弘气势呼应。

刘国松《正是春影烂漫时》(2008)画出九寨沟湖泊倒影,赠予国家美术馆。(美术馆提供)

画室是艺术家的实验室

刘国松1970年初期改革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时提出“先求异,再求好”的教育理念。他说,过去中国美术受金字塔影响,推广通才而非专业教育,传统学得好往往会被捆住,我们须要延续的不是传统技法而是精神,画画要从新思想开始。中国画宋代以后受不是专业画家的文人控制,也受笔墨的控制,路越走越窄。现代艺术的摩天大楼地基应该求专、深、精。

刘国松说:“我常跟学生说,千万不要小看自己。我们和科学家无异,艺术家是对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画室不是制造绘画的工厂,而是画家的实验室。画家要有新思想,若传统技法无法表现出来,就做实验。我一生一直在做实验,才能悟到艺术的道理。没有创造,就不是画家了。”

刘国松回溯1980年代看珠穆朗玛峰的忘我境界,提及1970年代第一次在瑞士看雪山的感受还是无法画出来,还很遗憾。回顾这一生,他说:“我这一生没白活。”他女儿刘令徽在旁说:“我想我爸再活一世也是画家。”

刘国松虽高龄仍天天创作,画室很大,他将画放在地上画,又蹲又站的,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大画。画画就是运动,长寿秘诀是什么都要吃!

展览从1月13日至11月26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在国家美术馆(1 St Andrew's Rd #01–01 S178957)四楼吴冠中展厅举行,公民与永久居民免费入场。1月13日傍晚6时开幕讲座,特邀哈佛大学教授汪悦进阐述刘国松心迹演变脉络,刘国松过后分享水墨实验,入场免费,须上网bit.ly/3vSvygQ报名。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