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篆刻还可这样玩!:啸涛印人展”

地点: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一楼deSuantio画廊(90 Stamford Road S178903)

时间:9月23日至10月1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10月1日至傍晚5时)

入场免费

看点:篆刻或许是最早扎根新加坡的中华艺术形式之一,却在艺术史叙述中处于边缘地位,尽管受人赞许并被广泛使用,但无法完全被承认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新加坡的篆刻作品早已不附属于中国的艺术发展脉络,在地独特风格崭露头角。成立于1971年的啸涛篆刻书画会呈献的“嘿,篆刻还可这样玩!:啸涛印人展”,在策展人林佳宁提出“篆刻的可能性”下,首次探讨篆刻艺术在新加坡发展与成形。

庄汉语木印《在文明的世界里野蛮地呼唤自由的宽度》。(啸涛篆刻书画会提供)
庄汉语木印《在文明的世界里野蛮地呼唤自由的宽度》。(啸涛篆刻书画会提供)
胡财和陶印《解离的真实》。(啸涛篆刻书画会提供)
胡财和陶印《解离的真实》。(啸涛篆刻书画会提供)

展览将展出30多位啸涛印人逾300件篆刻作品,多为新作,展示了非传统媒介雕刻的印章(例如古着麻将牌、雕刻水泥或树脂),非传统文字和语言(例如简化汉字、缅甸语以及爪夷字的马来文),本土内容(例如在地俚语或装饰图案),陈述多年来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现存最早钤盖于新加坡的印谱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叶季允所刊《师汉斋印存》。印人孙裴、吴得先、施香沱、张丹农、黄载灵、陈景昭、范昌乾等多少受中国现代艺术教学影响,已将篆刻视为一门视觉艺术体系,对印章传播、流派、美学有了既定概念。吴得先钟情于简洁的秦汉印风、陈景昭从黄宾虹继承吴昌硕印风、张丹农从当时流行的多种印风中汲取养分,还有林千石、陶寿伯和冯康侯等。印刷印谱、印屏、甚至社团(南洋中华金石书画社成立于1948年,理事有印人黄载灵、蔡寰青、施香沱),也在新加坡成形,体现出篆刻艺术已有了实用订制以外的观众及市场。对本地篆刻发展最具贡献者,当属执教于南洋美专的施香沱,私下传授学生篆刻艺术,学生们以画会形式彼此交流,比如庄声涛、胡康乐等1967年创办墨澜社,陈建坡、曾纪策等1971年创办啸涛篆刻书画会,黄明宗1987年创办兰亭画会。

从1960至2000年代,新加坡篆刻呈现在地化面貌,注入现代美学,印面较前期相比更有画意,寻出有个人面目的刀法。过后,印人对语言的认同感有所变化,更多非中华文化体系元素的冲击,使篆刻风格愈发灵动,在形式上推翻许多对篆刻的既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