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与拉美艺术家对照特展 热带不仅是香蕉树沙滩土著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世界首个大型对照展览“热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故事”,展出70名艺术家的200多件艺术品和文献,探索在20世纪殖民与后殖民语境下,如何诠释“热带”,以及如何挑战成规,追求现代艺术叙事的话语权。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自开馆以来聚焦东南亚艺术的发展,与有相同气候、历经殖民统治与后殖民的拉丁美洲艺术进行对照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在20世纪,“热带”这个字眼在东南亚频密地出现,在1960年代成为高峰。马来西亚画家、诗人拉迪夫·莫西丁(Latiff Mohidin)提到马来文的“热带”(Tropika),视为一种意识、梦想之地,建立另一个世界。同时期在巴西也有艺术家何里欧·奥迪塞卡(Hélio Oiticica)发明的新词“热带主义”(Tropicalia),以装置掀起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运动。

美术馆资深策展人Shabbir Hussian Mustafa在媒体导览时说,这些艺术家眼中的热带,远远超越“香蕉树、阳光沙滩、土著”的固有印象。他们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录像、行为表演等形式,将热带视为创意交流的场域,不断书写叙事、重构解构,上演的变形记还未完成。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1891年乘船前往当时是法殖民地的大溪地,在画中塑造生机勃勃的“赤道天堂”,无忧无虑的“土著”形象,比如本次展出的油画《渔夫》(1896)。强有力的土著形象与异国情调在1920年代以后,通过书籍和展览广泛传播,引发对现代艺术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的质疑。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