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王安忆5月24日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接过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她是继巴金之后第二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作家。

她在领奖的谢辞中形容自己是“69毕业生”,后来学历上都只填上“初中”,在社会动荡与知识匮乏的19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时期,巴金、傅雷翻译的西方小说给了她无限想象与文学的滋养。

王安忆说:“说来很神奇,一方面,学校停课,出版停业,电影院关门,满目荒芜,另方面,随处可见书籍。废品收购站满地皆是,一车一车送去,捣成纸浆,作下一轮的用途;图书馆打碎的门窗,路人皆可自行进出,一抱一抱地拖出来;失去管教的小孩子,偷走父母的藏书,我们都掌握一门技巧,就是从书橱的封条底下,小心抽开橱门,再小心合上,那封条有的是红卫兵,有的是自己贴上,表示自我革命;抄家物资从院子里流散到弄堂,再从弄堂流散街上;私下交易,互换有无,在年轻人里面,最走俏的就是翻译小说。”

仿佛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小说场景。

傅雷的译文几近重写

王安忆特别提到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当时年轻的王安忆从小说中学习生活。“克里斯朵夫的少年情爱,甜蜜和苦涩,诱惑和背叛,悸动和战栗,可说满足了前青春时期的所有的伤感主义,同时,也给予了抵抗力,让我能够避开罗曼蒂克的窠臼,趋向更为思想性的境界。”

延伸阅读

何华:王安忆说·说王安忆

她指出法国文学界不像中国人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如此喜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傅雷的译文几近重新写了一部小说。

王安忆意味深长地说:“文化的传播总是经过误解,这是多么宝贵的误解,我们在读罗曼·罗兰的同时,又读了傅雷先生。”

王安忆1954年出生,1970年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天香》《匿名》《考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