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云如薇没想到,云氏海鲜馆将于9月推出的螃蟹宴,在短短一天内竟被预订得座无虚席,反应远比她想象中热烈。

螃蟹宴为期两周,云如骏花了一年时间构思与策划,设计了两套菜单,第一款取名“南洋蟹宴”,从旅客视如新加坡国菜的辣椒螃蟹、黑胡椒螃蟹,到娘惹螃蟹、泰式咖喱蟹、巴东酱炒螃蟹、酸辣螃蟹汤、咸蛋黄焗螃蟹、螃蟹炒米粉八道南洋口味的螃蟹肴馔。

云氏海鲜馆在官方脸书上说,南洋华人及南洋饮食文化包容性强,兼容并蓄多种文化和饮食,就如南洋蟹宴。

另一款名为“蟹会怀古”,同样八道蟹品菜肴,灵感取自中国历代文人孟元老、张岱、袁枚、张潮等人的散文、食谱。但这个菜单只在云氏海鲜馆旗下另一品牌“骏海鲜私房菜”推出。

脸书上说,这一次,我们吃螃蟹,也品文化,品味历史,尤其是宋人、明清时代吃螃蟹的饮食风貌。我们想联系过去与现在,融古贯今,在饮食中见证岁月痕迹。

那天如薇看到菜单,不禁暗自思忖,这场蟹会,书卷气重,会不会曲高和寡,不为一众逞口腹之欲的老饕青睐。

如薇于是笑问如骏,有几个人懂得你从古书堆里挖出来的老食谱?

如骏望了如薇一眼,突然将话说得严肃:螃蟹宴是为了纪念海鲜馆创业40周年,人生中有几个40年,这次的螃蟹宴,也是云氏海鲜馆的一次回顾。

如薇垂下视线,沉思片刻,想起过去那些年,妈妈初创业的艰辛,她和如骏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而勇往直前地经营云氏饮食集团的点滴往事,又想起如骏近几年来在云氏海鲜馆的旗帜下,把他的“骏私房菜”当作艺术品来经营,内心一阵感慨,竟也无言以对。

1、

如薇那天接到李欣苹的手机短信有点意外。两人虽是高中同学,可读书时并不常来往,自从1974年毕业后,多少年过去了,除了偶尔在同学会碰面,平时也不联系。

欣苹工作顺利,大学毕业后申请进电视台时事组,从助理导播做到导播,多年前已升任监制。欣苹短信写得客气,先是问候如薇,接着才说,想约她见个面。

如薇心想,同学一场,这么多年没联络,欣苹这回肯定有事找她。于是很快回复道,下周一傍晚六点半,我们在云氏海鲜馆一起吃晚饭吧。随即发了餐馆地址给欣苹。

海鲜馆坐落在驳船码头,面对新加坡河,河对岸是国会大厦,沿岸金融区矗立着一栋比一栋高的银行大楼,更远处是由三栋楼高57层的塔楼组成的滨海湾金沙。许多客人爱坐在河边,一边吃饭一边看河景。

河流不长,约4公里,却仿佛流经整个老城区。曾经,河水流经的区域充满生活气息,两岸布满码头、商行与货仓。那年头,河流虽说因河水污染而被称为黑河,但也因为河上载满货物的驳船来来往往,在岛屿经济还没起飞的日子,曾经喂养了岛上百万人。

自1977年,清理新加坡河计划开始后,河流近半世纪已失去运输功能。但这一天黄昏,当如薇难得的,静静坐在河边眺望,突然发觉,这条河在碧波荡漾间有另一种宁静的美,可岁月无情,时移势迁,看河的心情已然两样。

多年不见,那天欣苹一见如薇,劈头就说,我都不知道你们在新加坡河也开了分店。

如薇说,我一直都很想在河边开家餐馆,好不容易等到有人出让。

欣苹说,最近倒是常听我的年轻同事说,特别喜欢你们在Dempsey Hill的那一家。

如薇说,登布西山那家,全名是云氏餐饮集团之“骏私房菜”,老营房改建的餐馆,在树丛中,有种大自然的野趣。

欣苹说,同事喜欢Chef Jun做的菜,说是很有创意,又好吃,摆盘也很美,讲究。上个月一位老上司退休,我们就在那里聚餐,大家都吃得开心,也开了眼界,原来海鲜可以这样吃。

如薇说,Chef Jun是我弟弟如骏,他在骏私房菜花了不少心血,开业第三年就得亚洲50最佳餐馆,名列第九。

欣苹点头说,我不懂烹饪艺术,但在那里吃饭,的确吃得很有满足感。

如薇说,如骏虽然学的是法国餐,但因为妈妈的关系,他的中餐烹饪底蕴深厚,入行后融入法式烹调手法,走精致中餐风格,由于我们的老本行是海鲜馆,如骏爱以大量海鲜入菜。

这时暮色逐渐聚拢,微风徐来,一艘载满游客的舯舡沿河游弋,一路激起浪花。欣苹眺望四周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想起童年往事,不禁怀旧起来:我小时候住在这附近,就在河对岸,一排货仓的楼上。从前常听邻居的老人用潮州话叫那里作“十八间”或是“十八溪墘”。许多年没到这里,看到你约我来河边吃饭,还真高兴。

如薇“哦”了声,看着河面波光粼粼,想起念中学时常去柴船头一带看画家写生的往事,恍惚间觉得这些年过得飞快,竟有恍如梦境的感觉。

沉思了几秒,如薇说,我都不知道你在新加坡河边住过,过去还以为你一直住在中峇鲁。

欣苹摇头说,我上小学五年级以后,我们家才搬去中峇鲁。五年级之前一直都住在河边,这里过节也演街戏,戏台就搭在这附近。过年的时候,河上还张灯结彩。

如薇与欣苹高中同班两年,虽然在班上不太来往,这回久别重逢,却仿佛有了许多话题。欣苹一口气说了一堆,仿佛要把往事一下子都说出来。

两人又聊了一会,欣苹突然有所感触,望着如薇说,我在电视台30多年了,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改朝换代,想起来就觉得自己很老了,应该退休了。还是你好,自己做老板,走出了自己的天地。

如薇说,我和如骏其实是逼于无奈,才会走进妈妈的小餐馆从头做起。如骏曾经想到电视台工作,他读高一那年,代表学校参加电视台主办的中学校际辩论会,曾说以后想去做导播,但后来我们都进不了大学……

欣苹原想问如薇,她和如骏为何都进不了大学,但想到这都已是半辈子以前的事了,又何必多此一问,于是犹豫了一下也就作罢。

这时已是华灯初上,远远近近的灯火,一盏盏亮了起来。远处,楼顶宛如一叶方舟的金沙酒店,灯火正辉煌。

两人在晚风中面对面,谈得酣畅间,欣苹开始进入正题,说起电视台计划制作一系列有关本地饮食文化的纪录片,谈本地各种美食如肉骨茶、海南鸡饭、辣椒螃蟹、胡椒螃蟹等名菜,想邀请一些名厨、餐馆老板和美食家上节目,其中有一集以螃蟹作主题,想请云氏海鲜馆谈螃蟹的各种做法,新加坡螃蟹菜的特色等。

欣苹望着如薇说,我们尤其希望Chef Jun能上节目。听同事说,Chef Jun平时很低调,不爱与媒体接触,不喜曝光,不知这回请得动他吗?

也没等如薇回应,欣苹继续说,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知道你妈在芽笼卖煮炒,干炒河粉、咸鱼炒饭特别好吃,没想到你们现在的生意做得那么大。如果你妈妈也能上节目,真是太好了。

如薇摇头说,妈妈年纪大,今年都92岁了,记忆力早已衰退,许多事都不记得。

欣苹不放弃,继续游说,越来越多旅客将辣椒螃蟹称为新加坡国菜,现在各家餐馆各显神通,各自端出自家一道辣椒螃蟹,有的偏辣,有的偏甜,不同店家做出来的,味道都有差别,至于哪一家餐馆端出来的,才是最地道的新加坡口味,好像也没有标准。听说云氏海鲜馆很早就有辣椒螃蟹这道菜,很想听听你们的说法。

如薇静默不语,心想,欣苹这回是有备而来,好像志在必得。

欣苹见如薇不表态,暂时转换话题说,听说你们9月举办的螃蟹宴,反应非常热烈,我也有同事对蟹会怀古特别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

如薇说,我们家可以说靠螃蟹起家,螃蟹宴的初衷是纪念云氏海鲜馆创办40周年。菜式都是如骏设计的,如骏喜欢阅读,他看古人谈吃食,谈饮食之道,读多了,研究起饮食文化。这次蟹会怀古的八道螃蟹馔是如骏从古代文人食谱中找到的灵感,他以现代技法,结合古风古法,做一些目前已失传的螃蟹菜肴。

欣苹笑说,听你这么说,我也很好奇,古人究竟是怎么吃螃蟹的。

如薇举例说,有道宋朝人的“蟹酿橙”,将橙与蟹搭配,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试过这道菜后,我还很喜欢,蟹肉鲜美,吃起来有橙香。听如骏说,这道菜出自南宋食谱《山家清供》。

如薇看欣苹听得津津有味,又补充道,试菜时我还试过一道“螃蟹鲜”,是《金瓶梅》里的菜,根据《金瓶梅》的描述做,但如骏重新诠释,精致化这道菜,他说《金瓶梅》描述的菜肴代表了明代的饮食文化。

那天傍晚,如薇让厨师做了几道菜款待欣苹,其中一道是欣苹从未吃过的“红蟳饭”。

红蟳饭上桌时,如薇说,这是福建特色菜,福建人说的红蟳就是青蟹,如骏到福建的时候,吃了这道菜,回来后加了些许现代烹饪元素,介绍给本地吃客。你试试看。

欣苹望着眼前鲜艳发红的蟹壳,米饭上膏多黄满的螃蟹,不觉垂涎。先吃了口浓缩了螃蟹精华、糯米粒粒分明的糯米饭,再夹上一块蟹黄,忍不住连声赞好。

谈起螃蟹,如薇发了谈兴说,另一道食客爱点的蟹肉蛋白炒饭,过去也是我妈的拿手菜。在芽笼老店卖螃蟹时,最初卖的是清蒸螃蟹、姜葱螃蟹,后来才有了辣椒螃蟹、胡椒螃蟹,我和弟弟从小在妈妈的煮炒摊打转,日久有功,渐渐也懂得螃蟹。

如薇这时又想起什么,兴致勃勃地继续说,这次餐馆庆祝开业40周年,我们还打算出版一本小册子,图文并茂,介绍中国历代,以及东南亚一带的螃蟹做法,免费送给螃蟹宴的客人。

李欣苹越听越感兴趣,说道,真有意思,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本地餐馆有如此文化情怀。

如薇说,这些都是如骏出的主意。

欣苹说,你们姐弟俩数十年来合作无间,真令人羡慕。

如薇笑道,不是的,我们经常吵架,从菜式到经营、管理,到开分店,很多事都可以吵一顿。但我主要集中管理海鲜馆的大小事,如骏负责菜肴,他的私房菜,我是不过问的。

一顿饭吃下来,欣苹最后说服了如薇接受电视台访问。但如薇坚持到芽笼老店拍摄,说是他们家对老店特别有感情,不但是妈妈创业的地方,还烙下两代人的记忆。欣苹听了也觉得有意思,于是两人就此定下拍摄日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