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是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胡弦钹铙声撩动人心喜怒哀乐,唱念作打中倾尽世上悲欢离合,弄粉调朱间窥见浮生百态形色。老叟演出妍娜少女,媪妪化作俊帅儿郎,瘦弱躯肢可显摧山搅海之雄壮,丰腴腰身无碍玉软花柔之风流。这固然离不开梨园子弟对看家本领的精湛演绎,同样也绕不过戏曲一门绝活:妆造。

比起一般舞台表演,传统戏曲妆造不仅求美观,更是一种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段;且戏曲历史悠久,妆造形成一套独特美学体系和固定范式;台上不同行当角色对应不同妆造风格,各类角色妆容和服饰细节差异很大。因此,戏曲妆造不仅是舞台化妆的一部分,更融入文化、历史、象征和美学的多层含义。

一台大戏,若没有服化道的精雕细镂,委实好看不起来。本地戏曲舞台上,有几位稀缺的“造美者”——陈寿山、洪茹望、吴嘉燕,他们从头面、化妆,到服饰,为戏曲演员点化出“色稍次者即场上无分”的靓丽妆造,让戏更活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