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本地作家罗伊菲开设微信公众号“伊菲心语”,发表一系列自传文章。去年结集出版《伊菲心语——行走人间五十年》第一部,记录从出生到50岁的点滴,如今续篇《伊菲心语(续)——踏歌人间斜阳好》也付梓出版,刻录过去三十几年岁月。

两本传记均由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

今年适逢罗伊菲与学者郭振羽结婚60周年,本书就像是两人钻石婚的纪念。

1940年9月7日,罗伊菲与郭振羽分别在湖南与福建出生。时值中国抗战战争,烽火连天,他们孩提时期便随家人不断迁徙,二战结束又遭逢国共内战,最后两家人都流转到了台湾,促成了后来的相遇。郭振羽在罗伊菲新书序文写道:“命运的安排让这两个在战乱中同一天出生的男女在台北相聚,成为同班同学,开始终身的情谊。”

《伊菲心语(续)——踏歌人间斜阳好》续写罗伊菲过去三十几年在新加坡的生活。(八方文化创作室)
《伊菲心语(续)——踏歌人间斜阳好》续写罗伊菲过去三十几年在新加坡的生活。(八方文化创作室)

两人在台湾的戒严时代成长,1960年代共赴美国深造,1964年在檀香山结婚,见证战后美国的蓬勃与自信。1973年郭振羽获得新加坡任教机会,没想到从此定居狮岛。

延伸阅读

罗伊菲出版自传《伊菲心语》
罗伊菲出版自传《伊菲心语》
再现抗疫精神 歌中情诉艺术梦
再现抗疫精神 歌中情诉艺术梦

从漂泊到安定,哪里是家?什么才是家?对罗伊菲而言,故乡是一种文化的根,而不是地方。她说:“是你走过的,融入一个社会的过程,形成的基底,就是心之安处了。”

郭振羽最近读了台湾诗人陈义芝的书,谈其父辈在中国经历离乱辗转到台湾又过着贫苦挣扎的日子,再回看自己的一生:“我觉得我们有一点幸运,至少是最近这二三十年就是安定下来了,就是心也不去动了。”

曾担心丈夫因言获罪

尽管新加坡政治稳定,经济腾飞,但罗伊菲当时还是有些担心,因为郭振羽曾是“愤青”,在美国保钓运动时期,郭振羽也上街游行,参与联署签名。离开美国来到政治保守的新加坡,丈夫会否因言获罪,罗伊菲曾度过一段忧虑的日子。

郭振羽说,1976年毛泽东去世,他给学生一份作业,要到乌节路做调查,看他们怎么得到信息,有什么反应,是否把信息传给别人,模仿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社会学做的经典调查。很快系主任就来关切,但经过解释,了解这是学术研究为出发,最后也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资料我都还收着,也许找一天写成文章。”

郭振羽接下来准备出版近年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化评论文章,他与学者罗福腾合著的《多元和统一: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英文译本也将在2025年出版。

郭振羽不打算写自传

郭振羽不打算写自传,他说,罗伊菲记性好,《伊菲心语》上下两部自传就是时代的见证。

罗伊菲大学时期开始写小说,1970年代初产量最高,以女儿的名字“尚珞”为笔名在台湾发表多篇小说和散文。不过1973年随郭振羽来到新加坡之后停笔10年,直到儿子赴美国深造,思恋之情使她重拾散文之笔,开启在新加坡的另一段写作旅程。

1986年,罗伊菲凭小说《母难日》获得新加坡社区发展部全国短篇小说比赛第一名,她形容这篇作品是她的幸运星。因为得奖,她接受报章采访,流动的身世为人所知,某天她收到一位同样来自台湾的女性的来信,邀请她加入一个自发的慈善组织,成员多是嫁到新加坡的台湾妇女,罗伊菲发现她们当中有好多曾是歌星,大家都很爱唱歌,罗伊菲便建议组个合唱团。1991年,纯女声合唱团——东华合唱团正式成立,此后,音乐便成了罗伊菲生活的重要部分。

推广音乐为事业

罗伊菲说:“退休以后,我就等于把推广音乐的工作当成我的事业了。我把过去在新加坡政府机构里面学到的所有技巧,包括写计划书,帮助合唱团。”

合唱团成员三十多年来新旧更迭,从当年以台湾新移民为主,如今主要成员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

郭振羽非常支持罗伊菲的音乐事业,罗伊菲开怀地说:“我们在乌节路唱歌的时候,他会过来给我们看包包。”

今年,罗伊菲也出版个人第一本音乐剧剧本《歌中情Serenade》,该剧曾于2001年5月26至28日在嘉龙剧院连演三晚,2024年9月,歌唱家黎列刚带领华夏知音协会与东华音乐协会推出《再现·歌中情》,以新的故事主线重新串起原版音乐剧。  

《伊菲心语(续)——踏歌人间斜阳好》发布会
12月8日(星期日)下午3时
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观景阁
报名:bit.ly/3AFQPA7
询问:电邮至li.xiang5277@gmail.com,或简讯至徐雯9132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