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如薇与李莉禾总有不期而遇的缘分,这回,她们在国家美术馆碰个正着。

这天午后,如薇想着眼前没什么急事要办,一时兴起,拿了包包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对助理说,我出去一下,有事打我手机。

两天前看电视新闻,如薇留意到美术馆正举行一项专题美展“我们的国民记忆”,集体展出10位本土画家的作品,其中几幅为不同时期的画家,画了不同年代的新加坡河。电视上快速闪过几幅水彩、油画,画面上新加坡河的船只、货物、苦力,岸边的货仓、楼房曾经如此熟悉。如薇没来得及一一看清楚,当时就想着找一天要去看画展。

如薇从地下停车场坐电梯上了四楼,才出电梯门,一眼看到莉禾和两个朋友正朝电梯走来,两人在电梯口相遇,彼此都有几分惊喜。

莉禾兴奋地说,如薇姐,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你。

如薇说,是啊,真没想到。

莉禾这时不进电梯了,向身旁两个朋友比了比手势,示意她们稍等,然后拉了如薇站到一旁说,舞团年底有个演出,我们筹备多年,你一定要来,我给你留票。

如薇毫不犹豫地说,好啊,一定来。你先把时间、地点发给我。

两人又聊了一会,在电梯口道别后,如薇看着莉禾的背影步入电梯,心里有点感慨,算了算,芸莉舞团成立至今也有二十余年,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转眼的功夫。

如薇上回看芸莉舞团的演出已是三年前的事。那次的演出名为《女娃·精卫传奇》,取材自《山海经》之《北山经》,如薇对这个远古神话并不陌生,小学五年级,华文老师曾经跟他们说了这故事:相传炎帝有个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往东海游玩,海上兴起风浪,小船被打翻,女娃落入海中,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女娃被大海带走后,精魂不散,化成头上有花色羽毛、白色鸟喙、红色爪子的小鸟。小鸟经常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因此称之“精卫”。女娃化身成鸟,发誓要把大海填平。她持续不断,日复一日,用嘴衔着山里的树枝和小石子,一点一点投入东海。

那场演出,如薇看得入神,舞剧从编舞,到灯光、舞台、服装设计,到舞者的呈现都十分精彩。表演结束,舞台上打出陶渊明《读山海经》第10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如薇凝视着那10个字,又望着舞台上谢幕的舞者,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后来留意到,报章上艺评人给《女娃·精卫传奇》极高评价,都说这是一场结合了精湛舞艺与深刻内涵的表演。

那晚,如薇发了一则手机短信恭贺莉禾,说,女娃溺水化成鸟,衔石填海,不屈的精神,在舞蹈艺术诠释下,令人感动。

莉禾回复说,谢谢如薇姐。很高兴你喜欢。

李莉禾是如薇的中学同学芸禾的妹妹,读书的时候,如薇经常在学校假期到芸禾家做作业,跟芸禾的父母、妹妹莉禾、弟弟家禾都很熟络。

李家发迹很早,在新加坡经济还没起飞的1960年代,他们一家已住在富人聚居的加东区威京逊路,他们家是一栋独门独户的平房,面积宽敞,院子很大,芸禾的母亲爱种花,花园里种了不少花木,常年开花,其中两丛栀子花,开花时花香馥郁甜美,满院子飘香,是她喜欢的香气。芸禾的妈妈天性慈祥温厚,知道如薇喜欢栀子花,遇到花事正盛,栀子花开,总记得采一小袋飘香的花儿给如薇带回家。

他们家附近有个加东公园,人们习惯叫它Katong Park,那时如薇与芸禾写了作业,偶尔也到公园溜达。1960年代的加东公园,花木茂盛,公园尽头是一片美丽的沙滩,沙滩上有长长的防浪堤,堤内的公共海水浴场,常有大人带着小孩在那里游泳。

莉禾比芸禾小四岁,从小爱黏姐姐,跟屁虫似地喜欢跟在姐姐后面团团转。那时芸禾与如薇结伴到加东公园去,总带着莉禾一起去,公园里,她们仨各有所好,如薇爱在沙滩上捡贝壳,芸禾喜欢坐在海边吹海风,海水退潮的时候,沙滩上的沙子潮湿,莉禾兴高采烈地在沙滩上堆不成形的沙堡,大家玩得尽兴。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加东公园那片沙滩渐渐消失,大海越离越远,填土填成了陆地 ,又不知何时开始,原来的沙滩变成东海岸公园大道。新世纪里,老公园今犹在,却已面目全非,如薇偶尔开车经过,习惯性地往里张望,隐隐勾起一丝年少时的记忆。

在如薇的学生时代,只知道芸禾的父亲在新加坡河边经商致富,至于做什么生意,她一知半解。多年之后,她在电视“财经人物”节目上看到李家禾的专访,听家禾在访谈中提起他们的父亲李大钢,如何于1950年代初开了家海康驳运公司,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渐渐因驳船业白手起家。

如薇记得李家禾三言两语概括了父亲平凡而又不一般的一生,李家禾说,爸爸17岁时跟亲人借了50块钱,与村人结伴,从福建同安南下,在新加坡河上岸后,先在乡亲指引下,在牛车水一间苦力间找到投宿之处,两天后开始跟着一位远房叔叔到新加坡河南岸的驳船码头工作。

此时,电视上出现黑白档案照片和旁白。节目主持人跳出来说,过去新加坡河两岸布满大大小小的九八商行和货仓。在那俗称“十八溪墘”的驳船码头,李大钢每天把货物从货船搬上驳船,运到新加坡河岸码头,也将岸上商品通过驳船,运到海上大货船,以劳力换取温饱。

李大钢当了几年苦力后,节衣缩食存了些钱,立志要当老板,买了艘驳船,为出入口商行运货。此后几年时间,他亲力亲为,往来于新加坡河与大海之间,有时为了赶在天黑前及时将货物送上货船,卸货后已是月黑风高,只好把驳船系靠海上货轮,在船上摇摇晃晃过一夜。

开业几年后,李大钢的小型驳运公司又添船只,多了一艘摩哆弄,除了载货,也载人。在五六十年代那个驳运业的黄金时期,李大钢陆续买进多艘驳船,有了自己的船队,渐渐在驳船业界占一席之地。芸禾上小学之前,他们一家子住在敬昭街附近一栋店屋的楼上。芸禾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李大钢的生意已做得有声有色,一天早上,妈妈告诉他们三姐弟,他们就要搬家了,搬去一栋有花园的洋房。当时,芸禾10岁,莉禾与家禾是双胞胎,两人刚过6岁生日。

还在读中二的时候,如薇曾经跟芸禾姐妹俩一起看芭蕾舞影片《红菱艳》(The Red Shoes),这部电影比她们都老,四五十年代的英国影片,女主角是一名才华洋溢,对芭蕾舞倾注热情的芭蕾舞员,因爱上了作曲家,在舞蹈与婚姻未能两全下,舞员选择了爱情,离开了舞团。可婚后不久,芭蕾演员终究还是放不下芭蕾而重返舞台,丈夫为此拂袖而去。舞员回到舞团后,主演舞剧《红菱艳》,扮演剧中穿上红色舞鞋,不由自主,不停地跳舞、跳舞、跳舞,再也无法停下舞步的芭蕾舞者。故事到了结尾,舞者终究还是无法放下爱情,朝正要远离的丈夫飞奔而去,当她从剧院跑到天台上,看到站在火车站月台上即将离去的丈夫,情急之下,纵身一跃,此时,火车恰好疾驶而过……

想起与芸禾两姐妹结伴看《红菱艳》的往事,如薇仍有几分恍若昨日的感觉。影片中的戏中戏,一段十分炫目精彩的芭蕾独舞,连当年不过七八岁的莉禾都被演员美妙的舞姿吸引,看得十分入神。当时何曾想到,多年之后,莉禾创立了自己的舞团,成了一个专业舞者。

接受采访时,莉禾曾说了,在看《红菱艳》之前,她从没接触过芭蕾舞,看了电影,当时年纪虽轻,却被剧中人的独舞深深吸引,爱上了芭蕾。小小年纪的她,已懂得缠着父母,让她学跳芭蕾舞。

李大钢夫妇起初无法接受小女儿穿上紧身衣裤跳舞,犹豫许久,直到莉禾9岁那一年,终于还是拗不过她,让她到芸禾活动的表演艺术团体上芭蕾舞班。不过上了几堂课,芭蕾老师就对芸禾说,你妹妹的舞蹈天分很高,有机会应该好好培养她。

李家两个女儿各有才华,芸禾从小展现音乐天赋,还没读小学,只要听过那一首新歌,立刻可以毫无差错地唱出来,亲戚朋友听过她唱歌的,都说她是个天才。李大钢的驳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在亲友一再建议下,决定让芸禾学钢琴。他们家第一架钢琴和琴谱还是李大钢带着芸禾,父女俩在位于实里基路的联艺琴行买下的。

芸禾学钢琴仿佛轻而易举,中学四年级时,已考获钢琴演奏证书,也在那一年,她和如薇都听说,有家剧社正公开招募团员,两人凑热闹似的,报名参加面试,结果都被录取。可如薇入团仅半年,就在妈妈劝阻下离开剧团。

1970年代是个充满理想与炙热的年代,剧场演出受到当时世界左翼思潮的影响,以反映社会不公,抗议剥削作为演出宗旨。芸禾的生活在加入剧社后变得活跃起来,那时他们在团里搞演出,写歌作曲、跳舞、编舞,到乡村体验生活。在时代思潮影响下,芸禾甚至想放弃学业,到工厂体验生活。

李大钢在福建乡下只读过半年书,南来新加坡后,赤手空拳下,好不容易让自己从码头苦力变身成头家,一心一意只想让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受高等教育,却没想到大女儿在大学二年级时告诉他,想要休学去打工。李大钢在错愕中不知所措,就是不明白,芸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天分加上正统音乐训练,芸禾不但能演奏,而且能作曲,在剧社的那几年间,芸禾为演出创作了不少歌曲,而且每次演出都由她担任现场伴奏。如薇至今记得,芸禾当年坐在那黑得发亮,看起来比她还高的三角钢琴前,手指自如地在琴键上跳动,徐疾有致地伴奏着,那么淡定,如此从容,一派大将之风。

1976年,政府大规模扫荡共产党主义者和左派人士,那年5月的某一天,《星洲日报》有则本地新闻,标题特别长,黑色字体醒目地印着,“历时几个月大规模保安行动中 当局共拘捕五十名 共产党人亲共分子”,那年5月,他们的团长也在逮捕行动中被捕。风声鹤唳下,芸禾不告而别,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李大钢夫妇辗转得知,她们的女儿在毫无预警下走进森林。

从芸禾失踪,到知悉她的行踪,李家走过一段愁云惨雾的日子,因为害怕莉禾重蹈芸禾覆辙,李大钢费尽心思,托人安排莉禾出国深造,还投其所好,让莉禾到巴黎一家音乐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与现代舞。

那两年对李家而言是个多事之秋,1978年年底,李大钢有一天开车出门,不知为何,一头撞上前方的重型运货车,头部受了重伤,送往医院时抢救无效,当晚即溘然长逝。

李大钢去世百日之后,妻子黄雪梅将丈夫一手创下的驳运公司交到了儿子家禾手上。家禾从小成绩优异,那年正等着大学开学,进入新加坡大学念法律系。可母亲告诉他,如果他不继承家业,他们一家前途堪忧,父亲下南洋后,辛辛苦苦建立的驳船事业将毁于一旦。

家禾也曾经想过,要兼顾学业和生意,一边读书一边管理父亲开创的公司,可尝试了一个学期,终究还是力不从心,最终只得放弃学业,专心做生意。

如薇没想到,读书时像个书呆子的李家禾,竟然还真的遗传了父亲的生意头脑。1970年代末,随着集装箱时代的到来,以及那持续10年的新加坡河清河运动,李家禾看到了新加坡河岸的驳运业,正一步步走向暮色苍茫中。当时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李家禾,每天早上站在新加坡河岸边,看着一个个垂垂老矣的苦力,在驳船与岸边搬货、卸货,他开始思索,运货将不再需要驳船,可无论是进出口生意,或是全岛正蓬勃发展的工业生产,都缺少不了运输业,于是那一刻,他打定主意朝运输业发展。

多少年过去了,海康集团已远非李大钢当年创下的那家驳船公司可比。这些年来,海康集团紧跟时代潮流,开创了仓储、海运与空运代理等业务,设立了船务、物流等子公司,正式在新加坡股市挂牌上市。在那一次的电视财经人物专访上,李家禾最后以平和的语气说,没有我父亲在1950年代创下的驳运公司,就没有今天的海康集团。

经历了姐姐离家,父亲意外辞世的家庭变故,莉禾仿佛突然成长了。那年年底,莉禾18岁时,只身到了巴黎。在这个繁华而阴柔的欧洲城市里,开始身无旁骛地沉浸于她的舞蹈世界。21岁时,莉禾去瑞士洛桑参加国际舞蹈赛,最初只是抱着去开开眼界的想法,没想到竟然获得大奖,从那时开始,她立志要把舞蹈变成事业,成为专业舞者。

完成了四年制全日制舞蹈课程后,莉禾考取高等专业舞蹈文凭和艺术学士学位,进入法国一家芭蕾舞团,五年后成为首席舞者,在舞台上演绎过众多角色。

曾经,李莉禾也以为,自己就此以巴黎为家,在欧洲待下来,可36岁那一年,她终究还是决定告别花都,打道回府。

莉禾回新加坡一年后创设了芸莉舞团,初创时,她身兼教职,开办舞蹈班以维持开销,演出时经费不足,她动用大笔积蓄,里面大部分是父亲留给她的遗产。

舞团成立次年,莉禾在乌美弯一栋工业大楼租了个单位,请设计师装修了包括镜面墙身、舞蹈把杆、舞蹈地板、更衣室在内的专业练舞室,又架设了音响系统,舞团正式有了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

芸莉舞团的首个演出,取名“天光·云影”,由莉禾亲自编舞并作独舞演出。整出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演出后获得不少好评,一位资深艺评人评为“心灵之舞与美的盛宴”,直接打响了芸莉舞团的名号。

公演之前,莉禾对媒体说,这场演出的创作灵感来自多年前,她在巴黎看了莫奈的睡莲系列,联想到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人知道,莉禾说这话的时候,万种滋味涌上心头,她想起了韩泓。只有她自己清楚,这编舞的灵感,间接来自韩泓的启发。

关于舞团为何取名“芸莉”,如薇曾问过莉禾。那时莉禾刚从欧洲回来,两人在失联多年之后首次偶遇,约了喝茶叙旧,茶叙渐入话题后,如薇直接问莉禾说,舞团叫“芸莉”,是取自芸禾的“芸”,对吧?

莉禾点头说,是的。从一开始我就认定,这是属于我和姐姐的舞蹈团。

停了好一会,莉禾继续说,我从开始学芭蕾舞,到后来去欧洲学习,每一次的人生转折,直接间接的,都有姐姐的因素。

莉禾说到这里,停了一下才说下去,姐姐离家那么多年,我知道她很想家,但一直回不来。舞团取名芸莉,也代表我们对她的思念。

那天她们在咖啡馆里临窗而坐,窗外乌节路车如流水的街景一览无余。两人说起各自的状况,仿佛要把多年旧事聊个痛快。谈到婚姻,莉禾也没回避,坦然告诉如薇,她曾经有个同居男友,一个名叫韩泓的旅法画家,两人在一起十余年,回新加坡之前分手以终。

那次莉禾对如薇说起自己和韩泓的往事,却觉得未能尽意。莉禾是在蒙马特高地认识韩泓,那时她初到巴黎,对一切充满好奇,放假时爱到处闲逛,她喜欢蒙马特高低起伏的石板路,老楼房,临街咖啡馆和周遭闲暇的氛围,也许因为同样来自新加坡,在蒙马特认识韩泓后,一对萍水相逢的男女,在异国他乡很快就熟络起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