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栗宪庭(76岁)是中国当代艺术教父、著名艺术评论家、美术杂志编辑和独立策展人。少为人知的是他从小就写毛笔字,断断续续在写,冠病疫情期间创作力大迸发,如今将在新加坡谁先觉画廊举办第一个书法个展“栗·书——栗宪庭个展”,展出30幅作品。

栗宪庭曾于2024年10月19日受邀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第一次主讲水墨画,论述“新文人精神与水墨的当代性”。这位提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艺术概念,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推手,论述水墨画发展极富洞见,认为当下中国是新文人水墨画、现代水墨画和现实主义水墨画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在问答时的提问引人深思:如果抽象是当代水墨画的顶峰,那么,在全球抽象艺术的语境里,中国艺术家可以有何创新?

栗宪庭是具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受访者提供)
栗宪庭是具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受访者提供)
栗宪庭近照。(受访者提供)
栗宪庭近照。(受访者提供)

讲座过后,记者出席了栗宪庭的午餐饭局,聆听他坦诚回溯1989年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幕后点滴,包括肖鲁在展览开幕礼对《对话》装置开枪的行为。我们续程到画廊,看到栗宪庭的字,很是吃惊:原来栗宪庭也写字,而且写得真好!他的字明显有别于一般书家,特有个性,气势磅礴,峻谷危岸,痛快淋漓,充分流露出知识分子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气质。

当时栗宪庭说,幼时父母强迫他写字,临摹碑帖。历代书法尤其唐代以前的书法都是翻译过来的,他最初临帖颜体等,1960及70年代开始临张迁碑,后来临魏碑。出生于吉林的栗宪庭,本科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不过忙于策展写论文,没时间画画,写字则比较快。

重视字义与字形关系

栗宪庭在冠病疫情期间创作旺盛,写了《病》字。(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在冠病疫情期间创作旺盛,写了《病》字。(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书法《乱》。(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书法《乱》。(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大字《狂》。(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大字《狂》。(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心理上感觉痛苦,就写大字《痛》。(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心理上感觉痛苦,就写大字《痛》。(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写《无语》,把所有的“口”都写在一块。(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写《无语》,把所有的“口”都写在一块。(谁先觉画廊提供)

栗宪庭的字为心迹。他说:“我想说的是字的含义,字义与字形之间的关系。我写《无奈》,就把心里无奈与痛苦的感觉写出来,把人压得小小的,把字写得有压力感。我写《无语》,把所有的‘口’都写一块。别人写书法喜抄诗句,我是心理上感觉痛苦就写《痛》《苦》,我不是写书法,而是想传达自己的感觉。”

延伸阅读

留真·留神·留心 蔡斯民在北京宋庄办摄影与文献展
留真·留神·留心  蔡斯民在北京宋庄办摄影与文献展
郭振羽:新闻理念 人文关怀——报人林任君的坚持
郭振羽:新闻理念 人文关怀——报人林任君的坚持

栗宪庭的书法不是殿堂庙宇的榜书大字,就是4毫米的蝇头小字。尺寸1米左右的大字更具表现力,能够表达情绪,比如《乱》《狂》《病》《痛》。疫情期间出不去,他在家里抄写5000多字的《金刚经》、1万7000多字《地藏经》,每天写一回,让心平静下来。他说:“当时出门要买菜都很难,但又得活下来,只好写字。小楷以前也写,但是抄那么长的楷书是在疫情期间。”

认同佛教人生观的栗宪庭写了《慈悲》。(谁先觉画廊)
认同佛教人生观的栗宪庭写了《慈悲》。(谁先觉画廊)

写的都不是正能量

在信仰上,栗宪庭表示比较认同佛教的人生观,很早以前就写过很多《苦》字。2020年,南京奇点书集看到他的字,想为他办展。本来说好是内部发表,不要对外宣传,但是书店公布了展览,展览就不让办了。当时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转发栗宪庭写的字《没办法》,他说:“我写的都不是正能量。”

北京的“万圣书园”题字出自栗宪庭之手,牌匾随书店从成府路搬入商场里。

中国当下书法界有王冬龄等书法家为代表的现代书法,以及一批跟从“二王”(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正宗的传统书法,栗宪庭很能理解前者是要突破书法的框框。他说,1980年代中期的中国受日本书法家西川宁、井上有一等影响很大。

2000年之后,栗宪庭已很少策划当代艺术展,他幽默地说:“我以前写了很多论文,后来我就躺平了。”在他看来,“当今的当代艺术在大场面上都是流行文化的,这是世界趋向。艺术家都不再严肃地面对人生与社会,他们都很轻松。”

在住家院里办独立电影展

栗宪庭的艺术历程波澜壮阔,从当代艺术跨界到独立电影,从2006年至2014年,几乎凭一己之力成立非营利的栗宪庭电影基金,筹办北京独立电影展,包括组织选片,甚至把宋庄小堡村家里的院子作为基金的会所,每年有10天放映“非法”电影。

栗宪庭观察到1990年代以后,早期电影人都是艺术家,一个人拿着录像机去拍纪录片或剧情片,拍出社会的阴暗面。比如赵亮花了13年时间,完成《上访》纪录片。这之前,电影在中国被当作意识形态,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制,先审查剧本才可以开拍。然而,独立影展办了九年,还是在2014年被警方查抄。这些电影人有麻烦,比如:拍了《寻找林昭》的胡杰有警察跟着,现在改成画画了。

自1995年起,有零星的当代艺术家入驻,栗宪庭从2004年起规划的北京艺术家聚落——宋庄,还是宋庄吗?栗宪庭说,宋庄正在换血,经营方将特别敏感的艺术家撵出去,引进传统水墨画家,加上后来房价越来越高,很多艺术家离开,转到5公里之外的河北省创作。

栗宪庭说,从文革至今已有第四代艺术家轮流登场: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强调对文革与社会批判的伤痕文学艺术。上海知青卢新华写过小说《伤痕》,是觉悟到文革期间被洗脑被欺骗后的心理创伤;1950至1960年代初,中国当时出现大量出版物,翻译西方现代哲学文学等著作,还影印盗版很多台湾的书,当时的艺术很晦涩,有些受超现实主义影响。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有点像“六四”的预言,6月4日真的开枪了,当时艺术家带有玩世泼皮的倾向。中国历代文人像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有这样的心态,不直接对抗,采取自我嘲讽的态度。1990年代中期后,成为泛80年代,因为艺术并不是独立现象,而是与社会思考有关,艺术与思潮暧昧不清,变得个人化、多元化,市场也起来了。

展览从1月13日至12月1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六上午11时至晚上6时,在谁先觉画廊(50 Cuscaden Road HPL House #01-01 S249724)举行。观看栗宪庭谈写字,请上网bit.ly/3BYI2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