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艺节上,本地剧场工作者詹辉振兼编兼导兼演《最后的午餐肉》,作为其剧场生涯的一次验收。这次他说了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这部一小时半的独角剧,以午餐肉为计算日子的单位。简约的舞台装置,辅以用声音、光影打造出一个长方形的个人住所,也可以象征人物的内心世界。可惜的是,场景似乎有意统一为白色极简风,物件反倒不够陈旧,削弱了生活感。
为了兑现对亡妻的承诺,林青木每天吃一罐午餐肉,40天的独居生活这么过去。他不断地听卡带,听完A面换B面,再换另一盘,饿了捞快熟面、煎午餐肉,无不隐喻日子的重复和循环,翻来覆去,周而复始。将分装药丸逐颗吞下,是与衰老和病痛博弈——药丸也是日子的计算单位。
孤独不是一个人的事
终日听卡带,吃药和库存食品,有种耽溺孤独的意味。直到林青木把电视节目从港台电视剧转到新闻,我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专属独居老人的故事。新闻播报疫情的严峻,感染率高企,人人行动受限关在家里,那样的孤独仿佛又在我们眼前重现。孤独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
他继续听卡带,不光重温怀旧金曲如《酒国英雄》《高山青》《世间始终你好》,也和录音带里的自己对话。不同时期的林青木现身了:二十多岁时,朋友让他开始用录音带来记录生活;从愣头青步入中老年,没读过什么书,小学毕业后就勤恳认真地生活工作的林青木,从学习当别人的孩子,到丈夫和爸爸。本剧的台词对白和场景设定一样精简,台语、粤语和华语的交杂使用有种天然的亲切,用以交代他的前半生。
延伸阅读
时光在眼前一点一滴流逝
今年华艺节有《最后的午餐肉》也有《凡人歌》,同样是说老男人的故事,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和小剧场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黑箱里的《最后的午餐肉》,时间感极慢,时光在观众眼前一点一滴地流逝。这也是一部简约但色香味俱全的作品,快熟面和午餐肉都在剧场里现做,而煮食也是一种创作行为。如果午餐肉象征着林青木和妻子之间的约定,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制造回忆,消化回忆。
屋里突然停电,陷入一片黑暗,林青木从橱柜里拿出灯。生命难免突如其来的变故,活着的人只能主动寻找应对之道。《最后的午餐肉》用音乐讲时代,用光影讲时间。从白转为暖黄的灯光,告诉我们天色暗下来了。傍晚是极致孤独的时刻,比起意外般的停电,这倾向一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日出日落如同人聚人散。最后,林青木换上西装,把盘中的午餐肉吃光,也意味着他吃完了库存的最后一罐午餐肉。经过了这一体面而庄重的告别,他决定出门采买新的食物,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