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艺术组合二氧化碳(Co2_karbondioksida)由建筑系出身的夫妻档李延翔和陈锦莹创办,他们在第五届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儿童双年展呈献《幻想》装置,灵感启发自3岁女儿穿不下的衣服,扩大搜集130公斤重的旧衣服以及400个旧玩具吊挂,让儿童,也让大人回到儿时时光。梦幻空间里的家具都很柔软,艺术家相信:只有在安全的空间里,人们才会梦想。

首次包含婴幼儿艺术体验

国家美术馆第五届儿童双年展主题为“明天我们将……”,旨在激励年轻人敢于梦想,通过艺术和游戏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在喜悦、善良、梦想和爱这四大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美术馆展出亚洲艺术家创作的八件互动艺术,其中七件为新委托作品。今年双年展作品的视角放得很低,首次包含适合婴幼儿的体验,并让儿童和残障人士能够参与。

艺术家黄立婷大型互动墙《纷玩乐》。(国家美术馆提供)
艺术家黄立婷大型互动墙《纷玩乐》。(国家美术馆提供)
本地艺术家陈微伶《舞动幻境》 互动装置。(国家美术馆提供)
本地艺术家陈微伶《舞动幻境》 互动装置。(国家美术馆提供)

患唐氏综合征的艺术家黄立婷(Fern Wong,42岁)呈献作品《缤纷玩乐》,这是双年展与非盈利残疾人士艺术组织ART:DIS的首次合作。展厅的大型互动墙邀请孩子们使用磁性剪纸图案,协助艺术家完成剪纸设计。婴幼儿可在迷宫墙、旋转发声器、纹理面板和反光元素中体验色彩和声音的乐趣。黄立婷说过:“艺术使我开心。我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本地艺术家陈微伶(51岁)在媒体导览上说,她喜欢绘画,也喜欢跳舞,在地板上绘画犹如跳舞,将之转化为《舞动幻境》 互动装置。荧幕上展现她过去20多年取自大自然的抽象绘画作品,结合AI(人工智能)生成的数字流动景观,欢迎游客在四个地垫上跳舞,触发视频墙绘画景观的变化。

装置艺术《家是心之所在》的灵感源自新加坡艺术家穆罕默德·萨勒赫丁(Mohamed Salehuddin)1960年创作的《马六甲马来屋》(国家美术馆馆藏),壁画呈现一个虚拟甘榜社区,通过门铃响起、邻居开门,冰淇淋小贩的铃声,鼓励父母和祖父母辈向孩童们分享他们曾经的家的记忆和故事。

延伸阅读

儿童双年展实体展 探索美术的意义
儿童双年展实体展 探索美术的意义

韩国艺术家YeSeung Lee装置《桃园想象》作品灵感源自tazo拼图卡和韩国及东南亚民间故事中的动物,让儿童们亲手体验实体泡沫拼图,或者利用数字拼图将其投射到墙上。作品还包括大型充气装置,它们像生物体一样有节奏地膨胀收缩,营造出幽默感、奇妙感和活力。

新韩建交50周年办同名展

今年的儿童双年展影响力已延伸至新加坡以外。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5月1日开幕的双年展主题也是“明天我们将……”和四大核心价值观。此次合作正值新加坡与韩国建交50周年。MMCA展览还包括YeSeung Lee的另一件作品,以及新加坡艺术家迪莉娅和米连柯·帕瓦奇(Delia & Milenko Prvački)改编的《拥抱》(Big Hug),该作首次亮相于2019年儿童双年展。

韩国艺术家YeSeung Lee结合实体与数字的装置《桃园想象》。(国家美术馆提供)
韩国艺术家YeSeung Lee结合实体与数字的装置《桃园想象》。(国家美术馆提供)
日本艺术家丹后博美的“声音之花”,花瓣上刻有盲文。(国家美术馆提供)
日本艺术家丹后博美的“声音之花”,花瓣上刻有盲文。(国家美术馆提供)
西班牙艺术家Vicente Delgado的《我,我们,他们》手作装置。(国家美术馆提供)
西班牙艺术家Vicente Delgado的《我,我们,他们》手作装置。(国家美术馆提供)

旅居澳大利亚的日本艺术家丹后博美(Hiromi Tango)的《仁慈花园》营造一系列巨大的盛开花朵和一朵“声音之花”,让孩子们站在视障人士角度,阅读花瓣上刻有盲文的善意文字,培养同理心。薰衣草香味的毛绒玩具为神经发育迟缓的儿童提供友好体验。 

常驻新加坡的西班牙艺术家Vicente Delgado的《我,我们,他们》通过手作装置,包括一只巨大的充气手以及七个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互动旋转盘,颂扬爱、同理心以及相处之道。展览还内设泡沫“花坛”和专为婴幼儿设计的软雕塑。孩童们可在桌椅下发现惊喜。

老挝艺术家Souliya Phoumivong的定格动画电影《善待人生》讲述了色彩斑斓的圆形人物的自我发现之旅,电影中可爱的粘土人物(由新加坡小朋友制作)也出现,孩子们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定格动画电影。

双年展从5月31日至2026年3月29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在国家美术馆(1 St Andrew’s Road S178957)举行。 详情上网childrensbiennale.com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