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南洋华人的故事注定要和移动、迁徙有关,《人工少女》一书则带着我们,在穿过一扇扇门与一个个房间的漫游行进中,瞥见时代的片片切面,包括那些和胶林椰树、马来高脚屋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子宠物、3D电玩、宝可梦GO……
集作家画家于一身
三年前来过新加坡,参与新加坡作家节后,马华作家龚万辉凭着首部长篇小说《人工少女》,获颁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小说的中国大陆版和美国英译版也在制作中。他忆述,2022年来参加作家节,比较多谈插画——现存的马来西亚简体版和台湾繁体版《人工少女》除文字外,插图皆由龚万辉完成,集其作家/画家身份于一体。这次回到新加坡,他希望多谈小说创作。
尤其在AI(下称人工智能)时代,他观察到无论是创作者,或是读者也好,周遭普遍有一种焦虑。但他觉得人工智能就算对创作者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也没办法取代创作者,就像照相机发明和普及后,写实不再是画家追求的唯一真理,印象派因而诞生。近来,日本作家九段理江的芥川赏小说《东京同情塔》也有5%的AI含量,一时震撼日本文坛。小说作为创作者的意念结晶,人工智能作为炙手可热的助手,两者之间会如何发展演化?在这个时代,读小说、写小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认识世界另一种方法
龚万辉认为,小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和角度。从小说家的眼光,走进他的世界或某个故事里,这样的阅读经验是可贵的。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部分,是同理心,是尝试理解对方的过程。那怎么去同理一个人?通过他的创作,是很好的途径。因为每本小说的起源必然都是作者有话要说,作者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他内心的一些形状……这些可能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分享的事物。”
而他观察到,如今受众有一种倾向,习惯、喜欢用人工智能寻求答案,甚至把整本书的内容喂给人工智能,让它简化成500、1000字,顷刻间省去了阅读时间。那对他而言是很可怕的。“就像那些简介电影的网络影片频道,你花五分钟、20分钟去了解它的内容,但也只是内容而已,而创作者所要表现的形式手法,都被筛选掉了,你只能大概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但没有办法真正进入故事里面。这固然很方便,但对阅读是一种极大的省略和伤害。”
能够从作品感受人们的情感和内心,是可贵的,不要让渡给便利。
《人工少女》是龚万辉花了最多心力的一部作品,也是这个阶段能交出来的最佳作品,继在台湾、马来西亚出版繁体和简体中文版后,中国大陆简体版和英文版也在制作中。“我蛮好奇不同读者从中看到什么,或喜欢哪些部分。”他举例,马来西亚读者对小说中描写老街道、已消逝的情景比较有共鸣,港台读者则对次文化比较感兴趣,包括动画、“模拟城市2000”电脑游戏,这些都是跨地区共有的青春。
实际上《人工少女》为人们带来另一种马华文学的阅读方式。诸如模拟城市电脑游戏、宝可梦游戏、电子宠物鸡等流行文化产物,其实就像胶林油棕、马共新村一样,形塑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现实生活,记录了时代意义。那对作者而言,在创作的过程有没有肩驮“马华文学”的包袱?龚万辉说:“没有,比较多的顾虑在于,有些题材内容很贴近我的个人经历,有时候会考虑要不要这么赤裸,透露那么多。”
但是,小说本就容许真实和虚构的温柔并存。他意识到,写作者的自剖很重要,真情实感或内心投射作为作品的内核,少了它们,成品便会是虚无的。
▲如何人工?如何小说?——小说创作的真实与虚构
主讲:龚万辉
对谈:孙靖斐
6月28日(星期六)下午4时30分
Play Den,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
报名费:5元(赠送一张5元大众书局书券)
报名链接:go.cityreading.sg/cr2025_gwh,或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