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星展新加坡展厅第三展厅新设“深入新加坡”(Dalam Singapore)项目,将定期更新,重点探索特定艺术家或主题,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新加坡艺术史上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首展“张汝器:孜孜不倦的骆驼”是50多年来首次汇集展出这位先锋艺术家17幅珍稀作品(张汝器另有一幅作品在第一展厅展示),令人惊喜。张汝器女儿张识芬捐赠八幅张汝器作品给国家。
原籍中国潮州的张汝器(1904–1942),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短暂留学法国,1927年经济拮据,从法国返回中国途经新加坡,友人挽留而定居本地,后于日军占领星洲时被杀害。张汝器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画会——中华美术研究会创会会长,积极推动本地美术发展。从1936年到1941年,该会年度展览吸引60多位艺术家展出900多件作品,张汝器展出70多件作品,可惜至今大部分遗失或破损。
将本地题材融入作品
不少移居新加坡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描写中国山水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当时《荒岛》《椰林》副刊编辑呼吁他们从身边的环境中汲取灵感,描绘橡胶园、热带气候、劳工和美⾷等地方或“南洋”色彩。张汝器是最早将本地题材融入作品的艺术家之一,有许多描绘当地生活场景,如椰林、甘榜。油画《莲山双林禅寺》(1927) 可能是他来新后的首批作品,描绘莲山双林寺韦驮菩萨佛坛的一处,柔和的光线洒落地板上,祥和安静。菩萨像脸被遮住,以示对神灵的敬畏。他也描绘乡村的《寺庙》前面大树的树根盘节。
展厅以肖像画居多,有两幅张汝器自画像,其中一张头戴贝雷帽,身穿吊带裤,以与法国接轨的艺术家自居。另一张是画布前手执画笔的画家凝视前方,眼神坚定。张汝器曾把艺术家比作骆驼;两者皆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地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在星洲经营设计和广告事业有成后,张汝器于1934年曾返欧洲考察艺术。
张汝器常将妻子陈孟俞当作模特儿,本次展出《画家的夫人像》(1939)与石膏像。陈孟俞是中国现代女性,为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在前往新加坡途中的轮船上遇到张汝器,结为夫妇。张汝器为南洋美专创办人林学大作肖像画,借自日本福冈美术馆,细腻地描绘了校长林学大饱经沧桑的面容。
延伸阅读
肖像画取材多元种族
张汝器为新加坡首位华人注册建筑师、中华美术研究会副主席何光耀作肖像,画出其西装领带叼烟斗的招牌印象。何光耀、张汝器妹夫、中华美术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庄有钊,与张汝器一起被日军杀害。张汝器与庄有钊在位于坦克路181号的店屋共同经营广告和设计工作室“朋特画社”,一楼办公,二楼住家,艺术家聚集享用美食之地,三楼是画室,也是中华美术研究会总部,举办抗日筹款展览,比如1939年徐悲鸿艺术展。
新加坡多元种族肤色出现在张汝器画布上,有华人女子裸体画;《印妇》的黝黑肤色与红色纱丽相呼应;看守人和《锡克教男子肖像》 突出裹头巾;身穿传统服饰闲坐的马来人肖像;《汝人像》描绘海滩上两个马来男孩。《马达老妇》带头饰赤裸上身坐在纺织垫上,饱经风霜,瘦骨嶙峋,身后有只野猪,可能是张汝器1930年代末苏门答腊岛之行唯一存世之作,其画风“变沉郁为明快”“变厚浊为清丽”。《“卡占布爹”小贩》(Kahcheamputeh)正在修复,预计2026年2月展出。张汝器取材热带水果的静物画也展出。
作为《星光》和《椰晖》编辑,张汝器通过漫画提出尖锐的社会政治批评,本次展出一些复制品(如《看吧!暴日下的同胞》)以及他的广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