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国大校友会剧场看过全员是国大在籍和毕业生的相声专场,节目以传统相声或中国新创作相声为主,内容都是中国的观众容易产生共鸣的题材,语言运用也充满乡音,甚至以一些方言土话组织包袱,现场反应异常火爆,“笑”果十足。因为只在内部售票,观众几乎都是在籍学生和校友、亲友,感觉上是同乡会或校友会集体抒发同温层怀旧、思乡的演出。他们把演出的服务对象定在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因此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尽量和他们的关注点、心绪、情怀靠拢,这是可以理解的。
菜鸟相声社主要是国大毕业生组成的新生团体。2024年,我看了他们的一个公开演出,属于小型剧场,观众不足百人。演出的节目以传统相声和改编相声为主打。唯一的本土节目是新风相声学会客串的《恭喜发财》,由李城威创作,和黄家强搭档演出。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个本土节目讽刺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爱财烂赌现象,脚本的巧妙构思和讽刺的到位,得到现场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的观众的掌声,也让菜鸟相声社的原乡味相声和本土相声相结合,而更接地气了。
7月12日,菜鸟相声社迎来了成立二周年的公开演出,在国大校友会容纳500人的剧场,呈献了五段精彩纷呈的传统和创作相声。这是一场满座的演出,观众成分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亲友。他们的掌声、欢呼声,甚至有个别儿童观众和演员调侃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样的互动性强烈的现场效应和北京天津的相声茶馆非常相似。
难得从细节上“演”人物
两个多钟头的五个节目,有创作、有改编。全体相声演员都是在我国深造后留下来工作和生活的新移民,然而他们绝非零起点的新人,因为他们在原乡已经对相声有一定的认识。从他们对相声本子的诠释,对包袱的拿捏,对表演的松弛自信,不难看出“说学逗唱”的功底不浅之外,还有很难得的从细节上刻画人物的“演”。
《玄学漫谈》的两位女演员对逗捧技巧的驾驭已达到一定火候,内容切合人们对命相的兴趣,有部分破除迷信的主题。《玄》和其它的段子如《打油诗》存在类似的问题,包袱点是不少,整体而言显得稍“散”。《童话故事》以西方童话中的人物故事,以歪说颠覆原型的方式逗趣,两位演员不断变换角色,演得有点吃力,感觉是故事线索和人物身份交代得有欠分明。这几个段子在段落之间的“碎言碎语”,和偶有的节奏拖沓,显得文本结构有欠严谨,也造成每段的演出时间都较长。这些段子都有再丰富和精简的空间,创作本来就是不断修订和再创造的。
《四簧》有很可喜的创新尝试。从传统的双簧演化出四簧来,四位演员可说使尽浑身解数,除了原有的双簧逗趣元素之外,还加上其它技巧如柳活、贯口活。虽然间中有些许脱场的失误,但这个段子应该可加以丰富和精炼,使之成为“菜鸟”的保留段子。
《戏说西游》的创作和演出可以说是演出一大亮点。两位演员在逗捧技巧上默契十足,表演也挥洒自如。歪说西游人物,荒诞中给人予丰富想象空间。在融入本土的努力上,也涌现不少让人惊艳的包袱。如:取经路上吃印度煎饼……上西天,就是印度;来到新加坡,不是有小西天吗?——小印度啊!
整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欣喜于他们并不满足于过去为新移民观众演出时经常引起哄堂的方言土语、原乡情怀,而放眼于融入新加坡华语受众群,创作和演出更接地气的相声段子。
菜鸟已展翅高飞,加油!
(作者是本地相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