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美术馆当代展(SAM Contemporaries)每隔两年举办一次,通过新委托作品,挖掘培养艺坛新秀。美术馆典藏、公共艺术与项目总监王佩琴在媒体预展上说,当代展进入第二届,共有六位新晋艺术家参与,每位艺术家与美术馆两名策展人配对,根据艺术家的创作兴趣,通过对话与研究,紧密合作。
本次展览“如何梦想世界”让艺术家将“梦想”作为一种抵抗的方法和形式,在当下环境中,指向另一种生活、关联和感知的方式。
白茅草与人工高峰的隐喻
拉萨尔艺术学院纯美术硕士李炳源(Lee Pheng Guan,51岁)2023年驻留美术馆时,开展装置《漂亮,拜托(请你睡个好觉)》,通过少人关注、长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茅草,探讨新加坡花园景观的政治性。他在位于阿裕尼的工作室一带采集约40公斤干茅草,固定在坚硬的金属框架内,塑造成家具造型(如双人床、扶手椅)。头顶上方一束光,照亮白茅花的轮廓。
李炳源说,白茅草(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历史上往往被视为“坏人”,尤其在殖民地时期被视为入侵性杂草,其迅速蔓延的能力让种植园主为铲除它而感到烦恼。他想象自己是园丁,打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借此质疑新加坡人的生活——“一切都如此整齐美观”是否那么理想?这件作品借助园艺作为隐喻和方法,揭示出悄无声息的控制,渗透于景观、身体、日常建筑中,而我们又执着于什么样的舒适,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毕业自新加坡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媒体学院,主修媒体艺术(摄影)的赛鲁·安努亚尔(Syahrul Anuar,30岁)喜欢爬山。他说,新加坡看似无山可爬,但其实一幢幢高楼大厦、公共住房构成了一座座人工高峰,形成了城市地平线。影像装置《登山爱好者俱乐部》借鉴观景望远镜,引导观众向上凝视新加坡熟悉的地貌,思考——景观自新加坡现代化发展以来始终被视为资本,资本也因此成为景观。
把炒饭上升到外交层次
装置《炒饭(Nasi Goreng,马来语)外交#3》是35岁的朱浩培(Chu Hao Pei)第三个相关创作。自2019年起,他开展并以烹饪课程形式录影炒饭项目,邀请朋友们来炒饭,分享食谱,将之带到不同的区域分享。朱浩培说:“食物可以打破僵局,让人们彼此更加友好和开放。”装置含17分钟视频,展示四个炒饭食谱,包括广式炒饭,访客也可贡献自己的食谱。
炒饭在东南亚随处可见,却没有标准化版本,往往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而改变,这些特性恰是外交复杂性的隐喻。装置将炒饭上升到外交层次,通过米袋垂挂、稻米、一张大圆桌子等,庄重布置成类似联合国或亚细安等政府会议场景。
质疑家园与考古电影
家通常被认为兼具安全感和归属感,可对拉萨尔艺术学院纯美术学士(一等荣誉)、吴作栋青年潜质奖、国际泷富士美术奖得主马苏里·马兹兰(Masuri Mazlan,35岁)来说,并不是。他的装置《执念能否成为另一种存续方式?》将个人经历的创伤可视化,提升为集体经验以引起共鸣。作品笼罩在红色的光下,看似黑漆漆的扭曲“家具”丧失了功能,比如:椅子不可以躺下来,玻璃橱柜显得迷蒙看不清楚;令人不舒服的氛围场景,带出家园的暴力与不安感。
创办实验性组织Neo_Artefacts,探索艺术和考古交汇点的法兹琳·卡兰(Fazleen Karlan,32岁)曾任考古遗址技术员。她说,考古工作非常艰辛缓慢,由汗水与沙土组成,并不是好莱坞热门电影呈现的那样。
其装置作品《秘密、汗水与沙土》由沙子、工具、设备和大型投影组合,打造以西爪哇巨石遗址巴东山(Gunung Padang)为原型的佩兰达安山(Gunong Perandaian)“考古遗址”。访客会留意到出现在《夺宝奇兵》或《古墓奇兵》电影的圣杯、劳拉·克罗夫特的项链、光之三角等复制文物,由此怀疑这遗址是否只是子虚乌有,带出考古这门学科如何被异国化和神话化。巴东山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仍存在诸多争议。通过邀请观众拼凑出佩兰达安山的起源故事,Neo_Artefacts提问:谁的故事在讲述?又由谁来讲述?
正在攻读电子工程学士学位的卓思萱(Chok Si Xuan,27岁)的作品《固态》由三个悬挂的动力雕塑组成,它们由硅胶和尼龙覆盖在电子元件和形状记忆合金上构成,状似人类肌肤,能够模仿人类动作,旋转、伸展和收缩,然而,隐藏的马达声却暴露了机械核心。装置的两段直播捕捉了雕塑内部的运动和声音,也有视频整合了录制素材和库存素材的视觉片段。视频从材料生产与传播地(从深圳到新加坡),探讨了身体和物体背后隐藏的奥秘。
展览即日起至11月16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在新加坡美术馆@丹戎巴葛(39 Keppel Road #01-02 S089065)三楼第三展厅展出。详情可上网bit.ly/SAMContemporaries_HowToDreamWorlds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