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门剧场《逃至峇淡岛》是一部温馨话剧,从一段父女对话,带观众观望历史,叩问:我们为什么要说自己的故事?个人故事和历史叙事之间有何关系?

2025年,不只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也是二战日军投降80周年。正当我们从戏剧和文学作品中看见各种诠释,凯门剧场选择了一段温馨小品的路径,《逃至峇淡岛》不以沉重语调回望历史,而从小人物的真实经验出发,反映记忆的非线性,家族的迁移史,人口的流动,以及历史如何塑造我们。

《逃至峇淡岛》来自编导黄翠玲的真实家族故事。一切来自她多年前赴纽约念戏剧时,一次布置作业,让她意识到自己对家族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于是写信给老家的父亲求助。父亲的回信,巨细靡遗地谈起自己的过去:“我的父母生活在皇朝末年,他们的婚姻是被包办的……”书信如此开头,从祖籍地写至下南洋,而后日据时期,一些亲人留在新加坡,一些搬到峇淡岛上。父亲本人正是在岛上度过童年时期,那段在森林里度过的,漫长看似没有尽头的孤独,影响了他的一生。物资缺乏,宛如荒野求生的年代,在峇淡岛上生活的一家人,肚子饿要学会打猎,生病时没有大医院。后来,他们学会制盐,和日军交换物资。

与这段避难生存史交织的,是一段相对接近的“历史事件”:冠病疫情。对黄翠玲来说,先辈故事总是那么精彩、跌宕起伏,而冠病疫情就是属于这个世代的历史事件。

穿插不同时代流行音乐

这部话剧在滨海艺术中心新电信水滨剧院上演,以台阶、缆绳、布幕等舞台布景,介于写实和想象之间,搭配叙事台词展现虚实结合的情景。手写字的投影打在舞台四处,显示这是一个由书信串联起来的故事。剧中还穿插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有些紧扣剧情,有些如Blackpink的“Kill this love”充作过场,则略显出戏。

延伸阅读

舞台为媒艺术为盟 剧场伉俪共写人生剧本
舞台为媒艺术为盟 剧场伉俪共写人生剧本

这部由父女对话交织而成的剧,由Genevieve Tan、丽贝卡(Rebekah Sangeetha Dorai)和梁瑞玲饰演黄翠玲,阿迪·柯斯南(Adib Kosnan)和谢家杉(Chaney Chia)饰演她的父亲。仿若父女多重宇宙的设定,让故事跨越时空和代际,并且巧妙地运用不同族群演员,呈现一种普世的经验。

日据时期和冠病疫情如何产生联系?对个人来说,无非一种突然性。一天,父亲前去向日军交货的时候,发现异样,传言日军即将投降;而黄翠玲本人经历的,是艺术工作者在疫情时准备排演舞台剧,转至线上放映,减少损失,却因为阻断措施骤降而彻底告吹。地点刚好就在滨海艺术中心。因此,《逃至峇淡岛》提出一道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说自己的故事?如何才不至于自溺?

不只是父女两人,他们身边的人也在叙事中轮番上阵,让人倍感亲切窝心。如果观众对凯门剧场熟悉,这部剧会让你会心一笑——《原子再也》让胡兹·苏莱曼和黄翠玲相遇,《回忆母亲》讲述母女情,《逃至峇淡岛》写及两人家庭史,并处理了父女关系;若是凯门剧场的新观众,则更多是获得了另一种感受和理解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