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加坡建国60周年,私人美术馆(The Private Museum)举办“迈向幸福、繁荣与进步:新加坡精神的反思”(Towards Happiness, Prosperity & Progress: Reflections on the Singapore Spirit)联展,邀请六位策展人共同策划,呈现60名新加坡当代艺术家的60件作品,反思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渴望和归属感。
私人美术馆副馆长张伟杰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信约在建国后一年草拟写成,代表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展名以国家信约结尾句命名,重新审视“幸福、繁荣与进步”在当今的语境下,该如何理解?
张伟杰说,展览旨在呈现新加坡当代艺术的多元声音,特邀六位策展人参与策划,其中五位是公民(邓智文、范尚赐、李鸿辉、林诗怡和何子凌),一位是来自印度的永久居民——基尔提·乌帕德亚伊(Kirti Upadhyaya)。他们约三四十岁,皆有美术机构策展经验,根据兴趣所长策展,各选10位艺术家的作品。
参展艺术家土生土长或以新加坡、海外为基地,涵盖新晋与职业中期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探讨国家身份认同,引发对塑造我们日常生活不断变化的现实的反思,以及关怀、记忆、家等主题,展现当代新加坡社会的多元面貌。
聚焦现代新加坡诞生之前
策展人邓智文认为,本展将“新加坡”这个名字视为一种人工制品、神话和机制,追溯关于狮子、岛屿、移民的故事如何发展成政策,而政策又反过来塑造生活体验。艺术不再是国家身份认同的反映,而是对国家身份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
展厅入口处的作品聚焦现代新加坡诞生前的历史语境。OH! Open House总监黄治维的油画《眼与虎》(2024),重现在新加坡已经绝迹的老虎的踪影。大华银行绘画比赛得奖艺术家凯鲁丁·瓦哈卜(Khairulddin Wahab)的亚克力画“A Variation on Things Imperfectly Known”(2021),描绘殖民探险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与幽灵助手阿里指向画框之外的某个地方,批判殖民时期科学知识的隐形贡献者——当地向导或本土知识常被忽视。
莱佛士爵士被艺术家王文清请下纪念碑基座,作品《莱佛士朱南(Raffles Chunam)》(2020)将肖像置在藤条支架上,肖像以纸浆制成的靠背套为基础,上面覆盖一度珍贵的莱佛士牌朱南(Chunam)灰泥石膏。如果帝国的标志可以重新制成容器和样品,那么它的象征力量就不是绝对的。策展人李鸿辉说,吸引他的作品都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质:沉静的自信、局内人/局外人;重要的是,他们对新加坡的感受以及与新加坡的关系是多层次交织的。
艺术家陈彦云走访印尼卡普阿斯胡卢(Kapuas Hulu)的Mungguk村后创作的装置,反映了当地社区的藤条采摘和制作并非为了商业,而是日常生活、传统和代际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藤制屏风上,以炭笔画描绘村民收集藤条。旁边放着一把殖民时期种植园主的椅子,椅板刻有藤条痕迹,以及一张1950年代Uttar Pradesh村落藤工的档案照,隐喻劳动者摆脱殖民剥削,得以安息。
归属感与错位感是核心
策展人范尚赐在思考新加坡人身份时,发现自己归属于那些曾与她共事的艺术家,挑选作品基于熟悉、信任和相互关怀;而归属感与错位感是本展的核心。
希尔米·乔汉迪(Hilmi Johandi)的油画《河边日落,鱼尾狮》将新加坡河嵌入室内场景中,色彩融合成扁平的抽象形式,鱼尾狮难以辨认。王亮杰的木板油画借“燕窝水”美食招牌,写出“热与冷”字眼——居住新加坡与伦敦的两种温度。挑选此作的策展人林诗怡以二元性来看新加坡,譬如人造与有机、科技与自然;新加坡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深深植根于自然。
朱浩培的作品《如果我们种稻》想象假若1963年全岛实行的种树运动换成种稻,那么,我们也许不用定下2030年本土出产农产品占国人营养需求30%的目标。他运用Al生成明信片的影像与内容。
2020年的新加坡大选,令吴俊逸印象最深刻的是候选人不断强调“mandate”(委托),因而创作出五频道声音装置《我们的委托》(2021),收集不同竞选人讲述委托的声音,回荡楼梯间。二楼墙面挂着漫画家刘敬贤的油画《猪贩》(2013),启发自前国会议员薛爱美博士在1991年大选期间与一位鱼贩握手后洗手,失去席位的事件。18年后,人们才发现她其实与一位杀猪匠握过手,出于对可能与回教徒接触而洗手。画中人物是日本歌舞伎原型,以维护平民权益而闻名。
将异议重新定义为奉献
策展人何子凌说,本次策展灵感源自许通美教授关于“充满爱心的批评家”的理念;批评家敢于直言,直面当权者,并非出于蔑视,而是对社区和国家的深切热爱;本展将异议重新定义为奉献。
梁惠芬(Alecia Neo)的摄影《地平线上的休憩》(2012)记录一位中国劳工在新加坡工作期间,萌生为家人在中国建造房屋的梦想,突出他的纹身“忍”字,反映了社会中“他者”对幸福和进步的渴望。
在风水师指引下,艺术家谭雪萍在二楼各处设置五个装置《和谐五要素:风水引导之流》,运用五行风水理论,通过布置空间和物品来促进正能量流动,使个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洪树群以结合面包与水晶(而非霉菌)的雕塑来比喻爱情,作品标题取自Bill Withers的歌词《你的爱就像一块金子》(2025),水晶看似珍雅,但其锋利边缘可刺穿肌肤。艺术团体Vertical Submarine的骆建伟从展厅建筑物开展想象,亚克力画《点灯人》讲述一个男人在黄昏时点灯的孤独仪式;《无人点灯》则转向内心,叙述1930年代的新加坡,一位巴格达犹太男子回忆战前与日本邻居的邂逅,对流亡与归属的反思。
黄晞竭《一起哭,奶奶霉菌手帕》悼念奶奶的逝世,将纸巾、眼镜和口红等物品压在面包片上,培育出霉菌,印在49块手帕上。洪松年为国家美术馆“昼夜璀璨艺术节”创作的激光割草机《刀片与弹片》,提醒我们对割草工人的漠视。王若冰的《越过地平线(椅子)》以废弃塑胶来修补椅子,直面环保课题。陈玮欣的摄影作品为胡姬花上了美妆,质疑植物主题的美化。Cynthia Delaney Suwito因为老是种不活盆栽,幽默地将之变成不死的人工纸盆栽。
策展人基尔提认为,在这里待得够久,不仅能欣赏这座城市,还在其中刻下自己的故事,挑选的作品私密、静谧,且极具个人色彩。艺术家赖宇通与伴侣以视频记录窗外乌鸦造巢的过程。陈美美的VR游戏《底层》传达了2020年疫情期间,职业女性为照顾孩子,奔走于自己与父母的组屋之间。
展览即日起展至12月7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六与日上午11时至傍晚5时,在私人美术馆(11 Upper Wilkie Road S228120)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