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新加坡双年展是历届双年展中最亲民的一届,它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展场,涵盖五个主要地点,除了新加坡美术馆主展馆,艺术走入市政区(如福康宁公园、国家美术馆)、铁道旁走廊附近的威硕斯村(Wessex Estate)、旧组屋区东陵福(Tanglin Halt)以及乌节路(幸运商业中心、远东购物中心、安德生路)一带,与区域环境历史对话。

双年展由国家艺术理事会委托,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支持,新加坡美术馆主办,2025年进入第八届,以“纯粹意向”(pure intention)为主题,让公众通过沉浸式和参与式作品体验新加坡,并反映塑造我们环境的仪式、历史、生活体验和愿望。这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活动,百余件作品中的30件为美术馆新委托新作。

东陵福出现电影场景

东陵福店屋化身为艺术家王浩然的香港功夫电影场景。(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东陵福店屋化身为艺术家王浩然的香港功夫电影场景。(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东陵福店屋呈现新加坡艺术家余春琳的装置。(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东陵福店屋呈现新加坡艺术家余春琳的装置。(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走入早期公共住宅区东陵福第48座#01-337,以为是咖啡店,未开幕即引来居民探问。其实是美籍华裔艺术家王浩然(Adrian Wong)将店屋改造成类似香港功夫电影打架的场景,放映与他家族历史相关的影像作品。《给香港的恨》装置灵感源自王浩然祖父王居仁,他曾为300多部电影(包括邵氏电影)作曲,借此探索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传承与持久影响力,以及娱乐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记忆和归属感。

第47座与第49座店屋还有三部作品,包括:新加坡艺术家余春琳(Joo Choon Lin)的装置《笑声对笑声而笑,歌​​声对歌声而唱》,以种子与果实的形式,由日常材料创作成可移动的雕塑,通过细微的激活赋予变化,结合声音,观察生命的节奏和循环。

乌节路商场与菲佣K歌

菲律宾艺术家艾萨·霍克森邀你到乌节路幸运商业中心店铺,体验菲律宾卡拉OK。(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菲律宾艺术家艾萨·霍克森邀你到乌节路幸运商业中心店铺,体验菲律宾卡拉OK。(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在乌节路幸运商业中心(Lucky Plaza),菲律宾艺术家艾萨·霍克森(Eisa Jocson)将#03-52店铺改造成类似菲律宾客厅,呈现《菲律宾女超人XH.O.M.E.卡拉OK客厅》装置。艺术家受菲律宾卡拉OK聚会启发,与当地家政工作者创作出行为表演录像,邀请公众跟着新卡拉OK视频歌唱。在#03-89/90店铺,新加坡电影导演陈彬彬重现她电影中的两个重要场景,双面展板一面展示新加坡第一只圈养出生的北极熊、已故伊努卡(Inuka)的影像,另一面是在泛岛快速公路利用固定速度的行车记录仪拍摄的《80公里/小时》,探索圈养与速度塑造了当代新加坡。

延伸阅读

展场出人艺料 2022年新加坡双年展上天出海
展场出人艺料 2022年新加坡双年展上天出海

在远东购物中心(#04-08)店铺,旅居法国的爱尔兰裔艺术家尤里·帕蒂森(Yuri Pattison)的作品《熵研究》,从二手市场淘来最初宣传中国房地产项目而作的建筑模型,结合《凝视云朵(镅)》的实时动画,引导观众思考金融投机和气候预测,以及人类由来已久预测未来的渴望。

安德生路探索知识制作与传播

在安德生路20号旧校礼堂展示日本艺术家今津景的大型油画与韩国艺术家卓永俊的影像装置。(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在安德生路20号旧校礼堂展示日本艺术家今津景的大型油画与韩国艺术家卓永俊的影像装置。(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艺术家Brandon Tay的雕塑装置。(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艺术家Brandon Tay的雕塑装置。(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在安德生路(Anderson Road)20号,莱佛士女校旧址展示的作品探索知识的制作与传播。在礼堂,旅居印尼万隆的日本艺术家今津景(Kei Imazu )的三件大型油画具冲击力,启发自塞兰岛的海奴韦莱(Hainuwele)死亡化为谷物起源的神话原型,结合自身产子的体验和爪哇埋葬胎盘的仪式,探索生死循环的概念。她从网上搜来神话、殖民时期地图、博物馆古典绘画和档案图像拼贴而成多层次图像,付诸画布。韩国艺术家卓永俊(Young-jun Tak)影像装置《上周五,我们学习了爱》,将南蒂罗尔一对父子制作宗教偶像木雕,与柏林编舞家与学生们的协作编舞巧妙融合,带出技艺和知识如何相传。丹麦艺术家埃米尔·罗恩·安德森(Diakron & Emil Rønn Andersen)在剧场呈现视频,根据环境气候预测21世纪的七个夏天,结合AI想象未来的植物状态。土耳其/荷兰艺术家厄兹古尔·卡尔(Özgür Kar)的骷髅动画雕塑视频装置占据了乐队排练室,Angklung课室则展出旅居上海的新加坡艺术家Brandon Tay的雕塑《蛇形器皿》和《奉献螺旋》,通过融入生物机械元素,探索科学与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学校操场上,由2023年成立的新加坡Hothouse策展的“原始本能”展览,以Salad Dressing、Tini Aliman和Elizabeth Gabrielle Lee的雕塑装置,探索未修饰的自然。

市政区历史与记忆叙事等待解读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黄廷方屋顶花园展示美国越南裔艺术家阮俊的装置《寺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黄廷方屋顶花园展示美国越南裔艺术家阮俊的装置《寺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示韩国艺术家李升泽的装置《地球游戏》。(国家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示韩国艺术家李升泽的装置《地球游戏》。(国家美术馆提供)

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三楼,韩国艺术家李升泽(Seung-taek Lee)以PVC气球创作出七米高的地球装置《地球游戏》,引导观众从多视角观察地球。在五楼的黄廷方屋顶花园展示美国越南裔艺术家阮俊(Tuan Andrew Nguyen)的装置《寺庙》(展至2026年10月11日),他从越南中部广治省清理出越战时未引爆的弹药为材料,制作成锣、编钟等打击乐器,邀请观者敲击,暴力的战争武器转化为和平灵性的声音回荡。

英殖民地场域的福康宁公园呈现户外五件,室内四件作品,聚焦于历史与个人记忆的叙事。在Raffles House草坪上,印度艺术家阿耶莎·辛格(Ayesha Singh)的《持续共存》(新加坡)超大型户外雕塑从不同角度观看,以建筑线条改变周围建筑与城市天际线。

美国艺术家杰奎琳·清美·戈尔克在福康宁堡垒门呈现声音雕塑“HNZF IV”。(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美国艺术家杰奎琳·清美·戈尔克在福康宁堡垒门呈现声音雕塑“HNZF IV”。(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台湾艺术家lololol以灯塔为灵感的装置《灯塔守护者》。(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台湾艺术家lololol以灯塔为灵感的装置《灯塔守护者》。(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进入、穿过堡垒门,美国艺术家杰奎琳·清美·戈尔克(Jacqueline Kiyomi Gork)的雕塑“HNZF IV”会发出由军用航空航天废料制成的喷泉舒缓水声,后转为刺耳的噪音,探索和平与暴力的张力和矛盾。福康宁公园是新加坡首个实验植物园所在,加拿大/法国艺术家卡普瓦尼·基旺加(Kapwani Kiwanga)创作的凯旋门装置《献给非洲的花朵:卢旺达》与福康宁大堡门并置,装置上覆盖逐渐凋零的桉树叶,两个国家认同标志之间进行对话。

台湾艺术家lololol以灯塔为灵感的装置《灯塔守护者》,让观众跟随GPS导航的声音漫步,穿越福康宁公园。入夜后,灯塔发光、旋转,与福康宁中心的影像装置,延伸了场域航海导航和信息加密的历史,将公园转化为发现之旅。

双年展展场还有:在铁道走廊(The Rail Corridor),12月展示的《两个记得大海的人》是泰国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新加坡陈国良的新委托作品,将太阳能激活的电影装置设于葱郁的威硕斯村(Wessex Estate)户外场地。在三层楼殖民住宅Blenheim Court展示印尼、中国、波多黎各等艺术家的五件视频,探讨人类如何与历史、生态和传统共存,比如韩国ikkibawiKrrr的《海藻故事》通过视频关注济州岛的海女潜水员群体。

美术馆峇淡集装箱与墨西哥咖啡馆

新加坡美术馆外面运来峇淡岛的《代谢集装箱》。(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外面运来峇淡岛的《代谢集装箱》。(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入口处展示艺术家陈佩之的《三人行》。(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入口处展示艺术家陈佩之的《三人行》。(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外面,印度的CAMP想象一个从峇淡岛运来新加坡的《代谢集装箱》。观者走进这个20英尺高,由400个装满日常用品(叁巴酱、饼干、香水等)的箱子组成的集装箱,艺术家将海运物流与人体、习惯和日常消费联系起来,还将包裹从物品延伸为概念。美术馆入口处,三个色彩鲜艳的尼龙人偶在电风扇的驱动下充气,随着不同的节奏摇摆。在纽约生活的华裔艺术家陈佩之的《三人行》借鉴希腊哲学中关于精神的理念,改编西方艺术史上常见的古典沐浴者形象。

在美术馆咖啡馆,绘画、壁画、手工餐盘、衣服、雕塑和桌布,共同打造“美食地理:从墨西哥到新加坡的故事”。墨西哥艺术组织RRD重新组合墨西哥路边摊的食谱、杂志、街头小吃包装、广告和印刷品,并从美食带出墨西哥与新加坡的殖民历史,探索墨西哥巧克力演变为新加坡的美禄(milo)饮料。

新加坡美术馆主展馆展览涵盖国家典藏现代与当代作品。(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主展馆展览涵盖国家典藏现代与当代作品。(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主展馆展览现场。(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新加坡美术馆主展馆展览现场。(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美术馆第一展厅汇集新加坡国家收藏及当代艺术作品,灾难场景与进步图像并置,反映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挑战简单线性的进步观念。泰国艺术家塔纳猜·班达萨(Tanatchai Bandasak)从泊位上移除的船用系缆柱,与新加坡画家林木化描绘花帕山海港的粉画形成对比。

西班牙阿尔瓦罗·乌尔巴诺的胡姬花雕塑,启发自法夸尔的植物画。(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西班牙阿尔瓦罗·乌尔巴诺的胡姬花雕塑,启发自法夸尔的植物画。(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走累了,在展场买一杯台湾黄博志的艺术饮料。(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走累了,在展场买一杯台湾黄博志的艺术饮料。(新加坡美术馆提供)

法国/智利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的多媒体装置《后代》以人工智能程序根据环境变化和参观者的动向,协调灯光、烟雾和声音元素,营造出不断变化的体验。西班牙阿尔瓦罗·乌尔巴诺(Álvaro Urbano)的不锈钢植物雕塑悬挂展厅,启发自威廉·法夸尔的植物画,将胡姬花想象成豆蔻、胡椒、咖啡等殖民地农作物。中国崔洁启发自新加坡瞭望塔的画作《热力景观》,思考建筑功能与乌托邦理想之间的联系,远看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地下电缆网络。韩国金珠英(德国)在其“航空塑料”系列中,将高科技飞机部件与玻璃、陶瓷和金属制成的新艺术风格元素融合,探索旅行语境下的欲望与失位。

在展场自动贩售机可买到台湾黄博志的Momocha艺术饮料(每罐8元),口感清爽。黄博志在家乡台湾新竹新埔进行社会实验,将农业转为当代艺术实践,这次与新加坡品牌Moon Juice Kombucha合作开发出以香料、草药酿造的康普茶。

双年展从10月31日举行至2026年3月29日,新加坡美术馆入门票为15元(公民、永久居民)和25元(游客与外国居民)。其他场地免费开放。周末有美术馆到其他展场的免费巴士服务。详情可上网bit.ly/4hw9l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