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未到访新加坡的中国高僧,如何深刻影响本地佛教文化近一个世纪?
日前,“纪念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45周年”研究成果分享会在中国天津举行,27位海内外学者出席。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研中心客座教授南治国博士、本地艺术品鉴定收藏家马徐浩,以及随笔南洋网联合创办人邹璐受邀出席。
南治国的研究聚焦“弘一思想”在新加坡的影响路径。1937年,弘一法师的法侣广洽法师,移居新加坡,成为弘一法师思想在本地的主要传承者。广洽法师出版《弘一大师纪念册》,举办纪念书画展,更将弘一法师教诲融入弥陀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薝葡院等道场珍藏弘一法师墨迹。1979年《南洋佛教》杂志推出“弘一大师百年纪念”专号,标志着弘一法师思想在本地落地生根。
邹璐则从居士护法的视角,阐述了“弘一思想”跨域传播的关键人物。1928年,本地著名侨领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居士,在中国厦门码头迎接弘一法师,促成弘一法师与闽南僧人结缘,改变了他南渡暹罗的计划。1946年,陈敬贤夫人王碧莲居士移居新加坡后,捐建三宝万佛寺,扩建普觉禅寺,成为汉传佛教界重要护法,延续了弘一法师的慈悲济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