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戏曲学院(简称“国戏”)邀请,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简称“传艺”)赴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论坛”。期间,传艺主办“新加坡戏曲研修班”,六名来自新加坡的戏曲演员亲身参与国际戏剧交流盛会,展现本地华族戏曲传承的勃勃生机。
论坛于10月24日至26日举行,以“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戏剧艺术”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艺术家、学者与机构代表,共同探讨戏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与跨文化对话。论坛期间,“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联盟”(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传艺亦成为联盟正式成员单位。
定期深造提升表演水准
10月19日至23日,研修班学员在北京研修,以京剧《穆柯寨》与昆曲《游园惊梦》中的两段戏为主要内容,在国戏表演系实践教研室主任林永娜,以及北方昆曲剧院王丽媛、刘志霞的指导下,接受系统训练。在论坛开幕式上,研修班学员登台演出,带来跨剧种联唱,充分呈现学习成果与艺术风采。
传艺创办人、艺术总监蔡碧霞说:“自2017年起,我们便定期组织学员赴国戏学习深造。我们期望依托国戏的国家级教学资源,通过沉浸式研习与舞台剧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系统提升新加坡戏曲学员的表演水准。”
传艺戏曲研修班是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的常年资助项目。多年来,传艺持续致力推广传统戏曲,培养爱好者与传承者。蔡碧霞强调,该项目旨在“培养兼具国际文化视野与本土戏曲根基的人才,为本地华族戏曲注入新动能”。
每天训练结束又累又疼
第三次参加研修的潮剧演员刘映雪分享学习昆曲的心得:“由于语言差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少障碍。老师们非常耐心地逐字逐句讲解,让我们逐渐对昆曲的语言有了初步认识。”她坦言,学习老师们的身段、眼神与体态时面临新的挑战,初期压力很大,但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建立了信心。
潮剧演员蔡爱佩也是第三次参加研修,她坦言每次都有忐忑及期待的心情,这次昆曲学习让她从不知所措到爱上它的载歌载舞。“对略有舞台表演经验和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我,学到更多的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拿捏及把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形体表演中。”
同在昆曲学习小组的潮剧演员刘惜琴,感到此次研修能大大提升她的舞台表演艺术水平,她将把所学应用于自己日后的表演中。
福建戏演员蔡欣恩则专注于京剧刀马旦扎靠戏的训练,她说:“扎靠不仅是对身体的极大考验,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每天结束训练我们都又累又疼,但正是这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让我更加理解了戏曲演员日常训练的艰辛。”
琼剧演员刘慧敏也有类似感受:“这段戏全程要扎靠学习,一扎就是六个小时。大家体验到扎靠后的疼痛,但都坚持下来了。感谢传艺提供这次学习机会,期待下次能再到国戏学习。”
19岁的跨剧种演员李芯慧是年纪最小的学员。她深感自己不只是学到了新技巧,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戏曲精神。“每一个情绪,动作,眼神,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自然流畅。未来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继续练习、打磨自己,并完整出演穆桂英这个角色。”
研修班不仅提升了学员的艺术素养,还让她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蔡欣恩说:“大家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形成了深厚的情谊。我们还约定,今后要继续保持交流,一起排练、学习,为下一次的研修班汇报演出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