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开放的一些地标性建筑有何设计特色?中国上海图书馆东馆向太湖石致敬。澳大利亚悉尼新州艺术博物馆预计年底开张的新馆,包含二战时期的油罐改装的展厅。中东迪拜未来博物馆的阿拉伯书法和几何环形外观,堪称全世界结构最复杂的博物馆之一。
上海图书馆东馆 向太湖石致敬
2022年9月底开放的中国上海图书馆东馆,由斯堪的纳维亚负盛名的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简称“SHL建筑事务所”)设计,以中国古代文人学者青睐的太湖石为灵感。其建筑与室内设计和功能划分让人联想到中式园林中的奇山异石。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11万5000平方米,是世上最大的新建图书馆之一。它位于浦东新区,被大片森林包围,建筑主体就像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

图书馆外观向印刷术致敬,外立面的抽象图案选自15张大理石纹路照片,通过玻璃数码打印技术被“装订”在图书馆的“封面”,光线穿过半透明玻璃立面,照亮内部空间,就像一本好书点亮心灵。
建筑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以“瘦、漏、透”为美,有许多高低错落的孔洞,营造出重峦叠嶂的立体感,更让处于不同楼层、空间中的读者彼此交错。
图书馆不仅有480万册藏书,也举办讲座和各类学术活动,八成的建筑空间致力于开展市民活动。SHL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说:“设计这座对上海居民充满重要意义的文化地标,我们的理念是‘从书籍到交集’——一个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这是城市对居民的馈赠。”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展览、讲座、音乐、艺术、科技体验甚至进入上图东馆本身,就是一种‘阅读’。”
艺术家作品为设计之一

图书馆邀请10位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打造永久场域定制作品,纳为整体设计一部分,并以“中国文化发展中不断演变的文字载体”为脉络,由国际艺术公司与艺术制造商UAP(Urban ArtProjects)策划并实现。
玉石是纸张发明之前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上海艺术家谷文达以两块儒石屹立于东馆主入口的知识广场,一开一合,相互对望,分别刻“高山”拟文明、“仰止”喻来者。
中庭空间的水磨石地面是上海艺术家申凡的装置《往来春秋》,展现一张1952年报道上海图书馆开馆新闻的旧报纸,经抽象诠释,隐去文字,只留黄铜装饰的标点符号。
在一楼北入口,上海艺术家郑重宾的一组“天外飞石”装置电子屏幕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纸张”,折射出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横跨三楼南侧窗边阅读区的《鸟飞了》装置,艺术家徐冰让“鸟”字以他独创的“英文方块字”形式飞离书本,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回退到象形文字。842只“鸟”成群飞向窗外,与城市景色相得益彰。

悉尼新州艺术博物馆 新馆有二战油罐展厅
新州艺术博物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座落于悉尼市中心,毗邻皇家植物园,俯瞰悉尼港,是澳洲旗舰美术馆之一。其耗资3.44亿澳元(约3.08亿新元)的扩建计划“悉尼现代项目”(Sydney Modern Project)是近半个世纪前悉尼歌剧院开放以来,悉尼市最大型文化项目,将于2022年12月3日开放,包括一个新馆园区,新旧两馆由一座艺术公园连接。
竣工后的博物馆将有一座由普利兹克奖得主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前沿新建筑,澳洲建筑师事务所Architectus执行。新馆轻巧且极具穿透性,与环境相得益彰,并呼应地形,经由一系列展亭向悉尼港延伸,尽收美景。

博物馆展览面积将从9000增至1万6000平方米,并将有专门展示21世纪艺术而设计的展厅,以及为装置作品而设的环形空间。新馆有一个巨大带柱展厅,由废弃的二战海军油罐改建而成,面积达2200平方米,层高达7米,首次委约阿根廷籍秘鲁艺术家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Adrian Villar Rojas)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新馆重点呈献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峡岛民艺术。由国际和澳洲艺术家创作的9件委约艺术作品将在新馆内外展出,艺术家包括:澳洲威拉德朱里族的洛林·康纳利·诺西(Lorraine Connelly-Northey)、卡拉·狄更斯(Karla Dickens)、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居悉尼的西蒙瑞·吉尔(Simryn Gill)、日本的草间弥生、生于台湾,现居巴黎和纽约的李明维、新西兰毛利族丽莎·雷哈娜(Lisa Reihana)等。澳洲原住民艺术家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一件重要的作品,将置于扩建的艺术园区中心,连结新旧两馆,并对盖迪该尔(Gadigal Land)的历史作出回应。

迪拜未来博物馆 建筑结构最复杂
2022年2月底开放,位于迪拜金融区的未来博物馆(Museum of the Future),仿佛天外飞环,也像一只丹凤眼注视城市的飞速发展。
由Killa Design建筑工作室操刀设计,这座堪称全世界结构最复杂的博物馆之一呈现一个环形,拥有三大元素:绿丘、建筑与空隙。坐落于仿山丘造型建筑物顶部的环形圆,代表人性和知识,空隙则象征未知的未来。

77米高建筑表皮由阿联酋艺术家Mattar bin Lahej以阿拉伯文书写关于迪拜未来的诗歌。它由不锈钢板组成,裙楼顶上的圆环立面包括1024块不锈钢包层防火复合板,错综复杂的书法以3D技术打印在建筑表层。每一块面板独一无二,专门制造。书法和几何外形使工程格外复杂。

行草风格书法兼作博物馆窗户,创造出意外的设计美学效果。白天透过窗户,光线投射到室内;晚上,窗户被14公里长的LED灯照亮,产生戏剧性效果。

整个建筑由2400个对角相交的钢构件组成框架,室内没有一根柱子。面积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以互动展览,开展对未来的叙述,让访客体验塑造未来人性的科技趋势。该馆有七层楼,针对气候变化、太空旅行、健康、灵性、生态、交通和能源的展览主题,还有一层楼以儿童为对象。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博物馆设计驱动力,使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低耗能和低耗水工程解决方案、能源和水的回收策略等,因而成为中东第一座获得能源和环境设计“LEED”铂金认证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