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非禁忌 绘本分享人工受孕经历

字体大小:

通过体外受精生了三个孩子的妈妈林雪莉借儿童绘本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鼓励更多人勇敢分享自己的不育经历。她强调:不育和人工受孕都不应该被视为禁忌或难以启齿的事,多分享有助促进了解。

“我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孩童会这么问家长。如果是自然受孕,这个问题或许不难回答,必要的话亦可借助相关儿童书;但如果选择人工受孕,该怎么解释给孩子明白?

林雪莉(35岁)和丈夫通过体外受精(IVF,俗称试管婴儿)圆了育儿梦,长子目前两岁多,两个双胞胎弟弟不到一岁。虽然三个孩子未到询问自己从何而来的年龄,林雪莉已经“未雨绸缪”。

她说:“我要让宝宝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关于IVF的儿童书很少,我找到的几本,作者都来自西方国家,我找不到亚洲人写的IVF绘本。”

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如何诞生,林雪莉在产下长子后不久就在协助丈夫打理泌尿科诊所Urohealth之余,开始动笔创作儿童绘本。接着找插画家合作,去年尾自费出版了“The Blessing”(《恩赐》),以简洁的文字和色彩缤纷的插图讲解了自己的受孕故事。她的按摩师把这本书放在店里寄卖,据说有顾客看了当场落泪。

林雪莉有感而发:这个故事不只是为了孩子而写,也是为了其他选择人工受孕的家长,以及这些家长的孩子们而写。她说,不育在本地仍属禁忌话题,愿意主动分享不育经验的人少之又少。此外,有些人可能基于宗教或文化等因素而认为不育是失败或丢脸的事,或把人工受孕视为难以接受或启齿。

“越来越多人迟婚,接受不育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什么都不说,或许是担心说了也不会有人了解。但不就是我们谈论得不够,所以大家才不够了解吗?我希望各种受孕方式都能被视为正常的。”

林雪莉在个人社媒账号分享了自己的IVF经历,引来不少读者回应,说她们也是通过IVF生下孩子。林雪莉说:“每个人的故事会有些不一样,但过程中都可能感觉同样的寂寞、孤单。我希望鼓励更多家长勇敢分享经验,这么做也能帮助其他经历类似过程,或是正在考虑接受不育治疗的人们。”

做好心理准备 IVF成功率非百分百

林雪莉和丈夫结婚时没有具体的生育计划,婚后三年有了生孩子的想法,但试了一年无法自然受孕,加上顾及到年龄(林雪莉30多岁;丈夫40多岁),他们迅速决定借助IVF。

她说:“我原以为IVF一定成功,何况医生在取卵时取了17个卵子,我真的很开心。没想到只有三个成功受精,而且第一次移植胚胎就失败了。那一次失败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真的非常想要有自己的孩子。”

所幸的是,其余两个成功受精的卵子之中,有一个成了移植成功的胚胎,林雪莉顺利产下长子。2021年,她做了第二轮IVF,2022年生下双胞胎。现在回头看,她认为自己没想过IVF会带来那么大的压力和情绪负担,“我不知道原来IVF的成功率其实和自然受孕差不多,要是我能更早了解受压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神,过程或许不会这么折腾。”

她强调:IVF并非百发百中,成功受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能明白这一点,调整期待,压力自然少一些。林雪莉也认为工作对自己的精神健康有帮助,“如果一直待在家里,或许更容易胡思乱想,压力更大。”

此外是亲友的支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不要把太多事情闷在心里。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得到他们的支持,自己也能从中获取力量。”例如她鼓起勇气告诉朋友自己在做IVF时,朋友的聆听和关心有助消除她的孤寂。“当时的我非常孤单,因为大多数时候只能向丈夫倾诉,我也希望能和其他人诉说我的心事。我的朋友没有任何批评或批判,也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而不停发问,我感受得到,她关心的是我的身心健康。”

对于正在考虑接受不育治疗或尝试IVF的准父母,林雪莉建议:“想做就做吧!不要让其他人的话阻挠你。这或许不会是最轻松的‘旅程’,所以要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但这也是一个充满爱与耐力的过程,你也可能因此发现自己有许多你不知道的特质,例如谦卑、同理心和耐心。”

“The Blessing”(《恩赐》)以简洁的文字和色彩缤纷的插图讲解了IVF的过程。售价$25,购书平台包括林雪莉的社媒账号(instagram.com/caryntl16)以及线上书店Natventure Books(natventurebooks.com)和Owl Readers Club(owlreadersclub.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