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祥(58岁)与陈端能(45岁)在各自结束第一段婚姻后重组家庭。陈端能带着与前夫所生的两个女儿——19岁的廖莹菲和15岁的廖璟瑄嫁给李渊祥,二人婚后共同育有一子李家智(8岁)。
2010年离婚时,陈端能的两个女儿尚且年幼,她不得不肩负起抚养重任,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疲于奔波。此前与她一同经营生意的丈夫,在婚姻结束后也选择了退出事业,远赴马来西亚寻求新的发展。
陈端能从事美容产品经销,后创立环保沐浴品牌The Powder Shampoo;李渊祥则是一名企业培训导师。二人因共同参与创业家组织而结识,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拥有许多共同话题,最终走到一起。
重组家庭挑战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正日趋多元化,重组家庭也变得愈发常见。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19年的数据,当年约有24%的婚姻属于再婚;重组家庭即由此形成,其特点是夫妻中至少一方带有上一段婚姻或关系中的子女。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家庭形态还包括核心家庭、三代同堂、单亲家庭等多种类型。
要经营一个重组家庭,陈端能认为首先要巩固好夫妻感情。“我觉得婚姻的核心是夫妻要同心,即使面对问题,想法和步伐应一致。我们虽然是夫妻,但我们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要有商有量。”
曾经在婚姻中跌倒,不意味着永远失去追寻幸福的权利。每段婚姻都有它的挑战,承诺和付出是维系婚姻的基石。
李渊祥说:“我了解到婚姻中除了关爱和沟通,最重要的是承诺,婚姻需要两人一起努力经营。”
陈端能认为,人在不同年龄与生活阶段,经营夫妻关系的方式会随之变化。她坦言:“25岁初婚时,我相信当时的决定和选择是合适的。如今40多岁,思想更为成熟,也更了解自己,懂得了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与伴侣相处。”
夫妻坦诚面对问题
良好沟通是婚姻的基石,而在成员更为复杂的重组家庭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夫妻二人,还需维系与新配偶的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凝聚家庭共识的关键。
陈端能与李渊祥在家庭中始终坚持开诚布公的沟通,并用心维系与孩子们的亲密关系。陈端能坦言:“我当初择偶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方必须真心疼爱和接纳我的两个女儿。”
李渊祥确实将两位继女视如己出,不仅常陪她们去教堂、户外骑行,更格外珍惜这份父女缘分。他解释道:“由于与前妻关系不和,我多年来未能与自己的三名子女见面,错过了他们的成长岁月。直到最近,才与20多岁的儿子重新团聚。因此,我现在非常珍惜能与继女们一同成长,并再次扮演父亲角色的机会。”
两年前,陈端能的小女儿转至马来西亚一所国际学校就读,并与父亲同住。采访时,正值学校假期,大女儿也前往邻国探望父亲和妹妹。陈端能表示,女儿往返新马很方便,一家人平日也通过手机群组保持紧密联系。
享受“两个爸爸”的父爱
虽然陈端能和李渊祥已各自结束前一段婚姻,但他们深知,前夫始终是女儿们的父亲。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始终让生父参与其中。
陈端能分享:“有一次学校家长会,我正好出差,便由我丈夫(李渊祥)和我的前夫两人一同出席。另一次,我丈夫更是直接通过手机视频,让远在国外的前夫参与会议。”
李渊祥补充道,他曾与孩子们的父亲深入沟通。对方起初担心自己作为父亲的位置会被“取代”,但如今彼此已建立起互信,一切以孩子的利益为先,目标是让她们获得更多关爱。他举例说,在大女儿生日时,“两个爸爸”就一起带她和朋友们去了环球影城庆祝。
陈端能也始终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前夫的不是。她认为:“大人之间的关系,不应影响到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感情。”
在管教孩子方面,他们不刻意分“黑脸”与“白脸”。陈端能说,她和丈夫会事先沟通,确保两人“立场一致”。如果丈夫对女儿们严厉管教,她会在事后向孩子解释原因,而不是当场唱反调。
谈及孩子们之间的相处,陈端能表示,因为两个女儿与年幼的弟弟年龄差距较大,她们都很懂得照顾他。反而是两个女儿之间,曾因姐姐患有轻度自闭症,需要父母投入更多心力,让妹妹在小时候感到被忽视。“但现在她长大了,也更明白事理了。”陈端能欣慰地说。
* 此文摘录自2024年1月刊登在联合早报的再婚家庭 幸福可期
其他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