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世界各地热门景点出现游客过多的观光公害。中国甘肃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咽喉锁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敦煌石窟以莫高窟(也称“千佛洞”)为代表,1961年成为中国首席国宝单位,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很早面对游客数量激增带来的二氧化碳与湿度增加,加速石窟老化问题。莫高窟每年参观人次从1979年的2万6271、1987年的13万4654,增至2013年的77万8181。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吴健9月初来新,在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发表《从敦煌出发——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专题报告时说:“每个壁画和彩塑艺术都在洞窑内,不进门看不到,游客拥在洞口怎么办?游客一生一次千里迢迢来看莫高窟,若看不到终生遗憾,也是服务不到位。开放与保护文物形成矛盾。”
数码化(数字化)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出路。吴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莫高窟有节制地有序开放,自2014年起,每年轮流开放8个(最多12个)不同时代的石窟给游客观赏,并在洞窟外建造球幕展厅,播放数码视频《梦幻佛宫》《千年莫高》,开创了结合实体与数码化体验的旅游模式,每日限流1万4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