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炎热的上午,约了三位台湾饕客郑智鸿、杨芷宜和蔡静怡,在麦士威熟食中心碰头。他们一到来,就熟练地拿出纸巾和雨伞说是必备的。记者还在纳闷,坐着用餐也要遮阳?原来是用来占位的,果然非常融入本地生活。

他们三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年底开始定期到全岛小贩中心寻找美食,现在可算是半个小贩美食达人了。不少新加坡人喜欢到台湾夜市觅食,台湾料理店在本地也受欢迎,就不知道他们“看上”本地哪些小贩美食?

郑智鸿上一次派驻到新加坡时,因为工作关系,没有好好感受本地小贩文化。这一次他决定每个周末到一个小贩中心,即使是到同一个小贩中心,也会点不同食物。从2021年9月至今,他共到访47个小贩中心,还做了71个私人的小贩美食纪录,并给予评分。

根据郑智鸿观察,本地食物的味道比较重,相信是因为天气热,所以调味下得多更能引起食欲。另外,本地小贩美食好些带有潮州、福建和广东等籍贯色彩;尤其是潮州,在台湾是比较少尝到的。

台湾的猪油拌饭是让新加坡人嘴馋的古早味,郑智鸿却说他看到本地的猪油渣时很开心:“小时候家里自己炸猪油,剩下的猪油渣会用来做料理,小贩也是这样做。随着健康意识抬头,小贩现在多不放猪油渣。新加坡还有很多料理有放,像是肉脞面和炒粿条。”

延伸阅读

兴兴老火汤 汤浓料多文火熬成
兴兴老火汤 汤浓料多文火熬成
荷兰村椰浆饭 参峇辣酱一吃两味  
荷兰村椰浆饭 参峇辣酱一吃两味  

从干捞面到汤面

郑智鸿喜欢芳林熟食中心的大华肉脞面。(受访者提供)
郑智鸿喜欢芳林熟食中心的大华肉脞面。(受访者提供)

郑智鸿喜欢的小贩美食很多,尤其是水粿、炒菜头粿、虾面、炒粿条和肉脞面,特别推荐芳林熟食中心的大华肉脞面(#02-16)。他说:“除了猪油渣,还有肉碎、肉片和肉丸等,料很多,这些料都放在汤水里煮过,汤水特别甜。”郑智鸿也尝过米其林一星的吊桥头大华猪肉粿条面,但是更喜欢这一家,大排长龙也愿意等。

作为爱吃面食之人,郑智鸿也喜欢虾面和卤面。本地常用的碱水黄面,在台湾原来并不多见。还有一个有趣现象,郑智鸿一开始到新加坡时会选择干捞面,还试着加辣椒;现在更喜欢汤面,因为味道较淡。他还会特地选刚开摊、汤水未转浓时光顾。

蔡静怡推荐亚逸拉惹熟食中心的如切虾面,尤其是猪尾虾面汤。(受访者提供)
蔡静怡推荐亚逸拉惹熟食中心的如切虾面,尤其是猪尾虾面汤。(受访者提供)

蔡静怡和杨芷宜都是在2020年1月到新加坡工作。蔡静怡也是“从干转汤”,尤其喜欢虾面汤。试过全岛许多虾面,她首选亚逸拉惹熟食中心的如切虾面(#01-35),并说道:“猪尾虾面汤的汤头味道平衡。虾是整只不对切的,很有诚意。最厉害的是猪尾,粗细刚好,熬煮得很入味,不会有种虾汤和猪尾‘假结婚’的感觉,而且软Q适中。安哥安娣(摊主)虽然话不多,眼神却很温柔。”

蔡静怡认为芝士蛋糕配南洋咖啡,是西式概念本地化的好例子。(受访者提供)
蔡静怡认为芝士蛋糕配南洋咖啡,是西式概念本地化的好例子。(受访者提供)

亚逸拉惹熟食中心Mic Bakery(#01-32)的芝士蛋糕也是蔡静怡常买的,喜欢它淡淡的滋味,来杯kopi c kosong很满足,芝士蛋糕买回家冷藏后享用更佳。她认为这是西式概念本地化的好例子。

杨芷宜爱上协胜隆咖啡店的牛油咖啡和面包,热量再高也无怨无悔。(受访者提供)
杨芷宜爱上协胜隆咖啡店的牛油咖啡和面包,热量再高也无怨无悔。(受访者提供)

杨芷宜则爱上本地的国民早餐“面包和咖啡”,尤其是协胜隆咖啡店(Blk 10 North Bridge Rd #01-5109 S190010)的。她感性地形容道:“煮咖啡的背驼安哥、大理石桌面、斑驳塑膠椅,还有墙壁上的黑白大时钟,都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那一杯加牛油片的kopi siew dai,更是好喝到不真实,是我心目中新加坡咖啡的第一名,热量再高也无怨无悔。”

回想当初刚到本地时,杨芷宜点饮料时很紧张和挫折。花了一个月时间,她终于从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搞清楚咖啡、茶、白糖、淡奶和炼奶的微妙关系。

麦士威熟食中心的中国街兴兴番薯蛋木薯糕、海兰板面鱼汤和洪家福州蚝饼,是三位来自台湾受访者喜爱的本地美食。(白艳琳摄)
麦士威熟食中心的中国街兴兴番薯蛋木薯糕、海兰板面鱼汤和洪家福州蚝饼,是三位来自台湾受访者喜爱的本地美食。(白艳琳摄)

推荐麦士威麦士威熟食中心美食

麦士威熟食中心是三人最早认识和熟悉的小贩中心之一,格外有意义。杨芷宜买了中国街兴兴番薯蛋木薯糕(#01-31)的木薯糕、椰糖椰丝米糕(kueh kosui)和花生麻糍。她说:“还有一种包椰糖的(ondeh-ondeh)卖完了。这里用很多椰丝和椰浆做糕点,因为有新鲜的材料。花生麻糍让我想起台湾的,不过口感不太一样。”

蔡静怡买了海兰板面鱼汤(#01-76)的双鱼米粉。新加坡缺乏天然资源,她认为在有限条件及不能卖得太贵的情况下,这个摊位已将白鱼和炸鱼的水准发挥到极致。郑智鸿喜欢洪家福州蚝饼(#01-05),他觉得有点像台湾的“蚵爹”,不过后者有加入韭菜、肉末和高丽菜等,料比较多,各有特色。他也提及,台湾蚵仔煎的粉浆比例高,新加坡则是注重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