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心插柳的举动,却开辟出新的商机。打算结束营业的店面,在周末举办小型泡泡茶DIY工作坊,意外受到大家欢迎。于是,Teahee SG租用更大的空间,开设首家泡泡茶工作室,还为小学与中学的母语双周主办茶品配置线上活动,推广饮茶文化。
“本地人爱喝泡泡茶,但专门教人们制作泡泡茶的课程或工作坊并不多见。”Teahee SG联合创办人潘万莉(27岁)告诉@世代记者,希望作为这领域的先驱者,尤其是为有意进军泡泡茶市场的年轻企业家提供支援,填补这方面的专门知识与资源短缺。
小型工作坊带来转机
开始创业时,潘万莉与两名分别年龄33岁和35岁的合伙人,2018年在实龙岗一带开设泡泡茶店铺。最初生意还不错,但由于三人都有正职,潘万莉当时在本报工作,另外两人分别在银行和律师行上班,店面交由聘请的员工打理,营业额随着时间逐渐走下坡。
潘万莉坦言:“当初决定开泡泡茶店是因为入行门槛低,但因为无法抽出时间经常监督店面情况,造成员工纪律问题。另外,我们也意识到店铺位置很重要,毕竟泡泡茶不属于每日饮食中的必需品。”
后来他们痛下决心,为减少亏损打算结束营业,但在等待他人接手店铺的期间,灵机一动趁着当前珍珠奶茶的热潮,在店里举办周末的小型泡泡茶DIY工作坊,用于支付部分租金。令人惊讶的是,只在店里挂上告示牌作为宣传的DIY工作坊竟意外受到大众欢迎,而参与的不只是年轻人,街坊的叔叔阿姨们也踊跃报名,想为孩子或孙子学习制作泡泡茶。
扩展到无酒精鸡尾酒
于是,潘万莉与合伙人看到了商机,逐渐从店里举办小型工作坊,到租用更大的空间开设首家泡泡茶工作室,也将DIY饮料从泡泡茶扩展到鸡尾酒与无酒精鸡尾酒等不同种类。潘万莉说:“DIY鸡尾酒饮料主要面向喜欢结合酒精与茶类饮料的年轻群体,而泡泡茶则是老少都喜爱,可以一家大小一起参与制作。
疫情也迫使Teahee SG做出调整,如学习网络直播技巧与准备相应的硬体设备等,举办线上工作坊,让私人聚会与企业公司的团体建设活动能容纳更多人同时参与,突破工作室的空间限制,也间接加速Teahee SG的企业转变。
此外,Teahee SG与本地学府合作,配合本地小学与中学的母语双周而主办茶品配置线上活动。潘万莉透露自己另外还开设“字厨”网络华文补习中心,当中除了网上教学,也会通过泡泡茶制作等活动,教导日常华语会话。
她说:“饮茶属于中华文化,而认识传统文化也是母语教学的组成部分。要引起本地年轻学生的兴趣,必须将这些活动融入生活中,如可学习调制不同茶类,或结合泡泡茶的流行文化,以及让学生在网络平台分享参加活动的照片,增添互动元素。”
在推广饮茶文化的同时,所举办的工作坊也包括介绍“正念品茶”(tea mindfulness)的概念,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益处。潘万莉解释:“这是我们在努力推展的一部分,希望未来能转向社会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针对面临生活难题的年轻人,如在单亲家庭长大,或有情绪行为问题的青年等。也希望跟更多社会组织合作,让这群体透过茶道学习正念认知,有助调节情绪。”
分享失败的经验
Teahee SG的另一主要业务是提供以泡泡茶为专业领域的商业咨询,包括学做泡泡茶的技术培训、营业授权的过程指导,以及原料供应商的联系等一站式服务。
潘万莉说:“人们会质问我们开泡泡茶店失败了,还能提供商业咨询服务?但就是因为我们是过来人,失败也能分享的宝贵经验。我们了解当中的难处,并认识到哪些是可以避开的陷阱,让打算开泡泡茶店的创业新手少走冤枉路。而身为年轻人,我们了解年轻人的口味与喜好。”
向台湾朋友取经
此外,他们还向在台湾开珍珠奶茶店的朋友取经,提升这领域的技术与掌握最新的泡泡茶流行趋势。这项咨询服务除了面向有意投入泡泡茶领域的本地创业新手外,近期也逐渐有海外企业家的询问。他们计划日后继续扩展海外咨询业务,同时也想借着自己的经历,提醒年轻企业家做足事前准备,并勇于在商业道路上另辟蹊径,或许能寻获更辽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