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终于迎来了时隔多年的第一场线下中秋节晚会。2023年10月6日(星期五),约50名教授、校友和学生在国大讲堂相聚同庆佳节。虽然晚宴在中秋节过了一周后举行,但大家踊跃参与的热情不受影响。活动未开始,大家就打成一片,有说有笑,宛若温暖大家庭。
司仪拉开晚会序幕,中文系系主任王昌伟教授上台为大家致辞。王昌伟教授告诉大家,尤其是大一新生,要好好珍惜和把握在国大中文系的求学生涯。他很珍视中文系同学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坚守传统,秉持着举办传统节日庆祝会的精神。他说:“日常生活太忙碌,有时候甚至会不记得过节。不过在中文系,同学们都会自发地继承传统,给老师们送月饼,祝老师节日快乐,所以自己总是‘被提醒’。希望中文系这种尊师重道、发扬华族文化和传统的精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歌声相声满堂欢声
中秋望明月,怎么少得了悦耳动听的音乐?第一个表演环节是中文系大四生李欣融带来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发如雪》。李欣融邀大家一起挥手合唱,师生也热烈响应。随着讲堂灯光暗下来,现场洋溢浪漫气息,大家打开手机手电筒,随着音乐摇摆,沉醉于唯美的中国风韵律,颇似一场迷你演唱会。
在缠绵悱恻的国风歌曲《发如雪》后,是节奏轻快、现代气息更浓的《如果可以》。大一新生黄思宣和林硕望合唱这首由台湾作家九把刀作词的《如果可以》,黄思宣也负责吉他伴奏。忘情的歌声和悦耳的吉他旋律相互交织,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享受。这是两人初次报名参加同学会演出。黄思宣说:“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唱华语歌曲,这次能够给大家带来《如果可以》,也算是圆了心中的某种‘如果可以’。”
国大相声社的曹运和储皓元接着为大家带来《新报菜名》的相声演出。两人插科打诨、满嘴跑火车,诙谐中融入网络热梗,引来阵阵笑声。表演者哗啦啦报一长串菜名,从各类河粉、酿豆腐,到三峇饭和Kopi-C Siew Dai,毫无停顿、一气呵成。观众虽然过不了嘴瘾,却享受到听觉盛宴。节目借两人的互相打趣,让现场欢乐气氛达到新高潮,也给大家展示了本地特色美食。
游戏打破隔阂
接下来,是“再世苏轼”的线上比拼,题目丰富多样,涉及许多平日里不常关注到的文化知识。如:“哪个国家中秋时不吃月饼”“中秋节在哪个朝代确立为法定假期”“相传月饼最初是谁命名的”,题目考验参与者知识面的深广度。
第二个游戏是“知音识曲”,参与者根据屏幕上设定的主题唱歌,如“唱出含诗词的歌曲”“唱出在新加坡创作的歌曲”等,唱对了就能赢得精美小灯笼。题目难不倒中文系学生,大家都积极参与答题,就连老师也举手抢答。当老师为大家高歌一曲时,气氛瞬间被炒热,欢声笑语此起彼落。
中文系同学会的张泽鼎(大三)担任此次晚会的司仪,他认为以司仪的身份参加线下晚会是非一般的体验。他说:“我接到这个任务时,还是很有信心把它做好的,因为之前有主持和表演经验。不过,这是首次担任国大中文系的活动司仪,算是有种特殊的意义吧。说不上紧张,因为大多都是认识的老师同学们,更似家庭聚会的氛围。” 问及筹办过程,他坦言:“这次虽然一个人当司仪,工作较繁琐,但各个部门的良好沟通与合作给了我一颗定心丸。十分感谢活动策划一路来参与司仪稿的编写,帮我熟悉晚会每个环节和流程。”
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同学会准备了挂着纸条的灯笼让师生猜灯谜。在场师生随心所欲走动,和朋友们一起参与灯谜游戏,答案正确便能获得小礼品。
陈松杰(大四)说:“这是三年多来第一次的线下中秋庆典,所以我还是挺期待的。庆典包括表演、游戏和猜谜等各个环节,流程顺畅,整体感觉很不错。我最喜欢游戏环节,因为观众可以实际参与其中,同时还能学到小知识。”
主办方代表、同学会主席黄惠恩(大四)说:“我们这次活动准备过程,在各个环节都下了一番心思,尤其是在散会前让师生自由活动猜灯谜的环节,希望让大家感受到重归线下节庆的氛围。除了个别的小插曲,活动全程顺利进行,反馈颇佳。”
虽然是迟来的庆祝会,师生依然兴致不减,分外珍惜团圆机会,为后疫情时代第一场线下中秋庆祝会画上完满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