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星期六早上,12名应征第九代字食族的学生作者连同六名第八代字食族作者在麦里芝蓄水池集合,在文史工作者林志强的带领下,步行到武吉布朗坟场(Bukit Brown Cemetery,俗称咖啡山),开启一段探索100年先人故事之旅。
旅程开始前,林志强分享了“咖啡山”名称的由来,因brown为咖啡色(“brown” 在英文里也指褐色),前人就译称为咖啡山。林志强说,从一座坟墓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平,墓碑上不只刻有名字、家人、籍贯,甚至是那个人的故事。
《联合早报》副刊记者、《字食族》写作顾问陈宇昕向出席者说明《联合早报》副刊编辑部此次主办墓园导览写作活动的原由——他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太以自我为中心,社交媒体上都是发自己的照片,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导览,让大家感受100年前生活在新加坡的人物背后的故事。
解读墓碑上的信息
那天细雨绵绵,大家都打着伞前行,翻山越岭进入武吉布朗坟场,下雨天使山路更难走。雨中走访多位先辈墓碑其中包括慈善家章芳琳(又名章方林)家族墓碑,林志强向大家讲解如何解读墓碑上的信息,以及不同坟墓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座让人印象深刻的墓碑上,刻有华、英、巫三种文字,他讲解在那个时代,马来文是社交语言,所有中国来的华人,以及英国人都必须学马来文。因此造成人们的华文能力下跌,形成了一个三种语言混杂的社会,所以墓碑上才会有三种文字。
来自莱佛士女子中学的纪雅涵(中四,16岁)认为,这个环节让她印象深刻,林志强的话让她反思,新加坡曾经有一代人虽然是华人,但华文水平不如前几代,这个现象是否会在未来发生,是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除了墓碑上的信息与背后的故事,林志强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同坟墓周围的摆设,其中包括石狮、兵马俑、武将及金童玉女等。不同籍贯的坟墓也会有不一样的设计,可见一座坟墓背后不止蕴含先人的故事,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林志强认为,富人可以请人为他立传,生平事迹就广为人知;历史家则关注领袖和名人,诸多追随者都被省略,死后只留下墓碑。因此这次活动在介绍几位较为人知的先辈人物之余,也通过墓碑特殊文字展现墓主和历史大时代的关联。例如:“孔子”一词意思直白,但出现在墓碑上则是专指孔子纪年或孔历,反映墓主是尊孔运动的追随者;天运太平纪年则隐藏一段本地人参与小刀会起义的故事。
由于天气不佳,导致山路湿滑无法参观一些墓碑,实属遗憾,但相信大家都获益匪浅,能认识到新加坡的另一面。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正申请大学)的谢亦蕊(20岁)说,通过活动,她对文化遗产以及新加坡先辈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知。她没想到100年前的新加坡竟会如此多元化,如墓碑上出现不同语言的特殊情况。
活动提供了写作素材
活动结束前,《字食族》编辑团队发布了第二轮征选的任务——为一个生活在1960年代新加坡的人物写500字的墓志铭。最后大家来了张大合照,纪念这次的风雨同行。
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伟杰(大二,22岁)说,早上的雨水让他印象深刻,细雨纷纷也给他一种清明时节扫墓的感觉。对于这次任务,他想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武吉布朗坟场除了许多大人物的坟墓,也有着不少普通人的坟墓。他觉得那些没被介绍到的坟墓,其主人的一生应该也经历过有趣的故事,所以他想朝这方面去构思。
除了应征第九代字食族的学生作者,六名第八代字食族成员也参加了活动。华侨中学高中部杨培铎(高二,18岁)说,今年的征选活动与去年非常不一样。去年的征选活动在武吉知马旧火车站举行。他说:“如果我是这届参选,可能会被吓到不敢投稿。”
另一名八代目字食族成员华侨中学高中部彭怡茜(高一,17岁)去年没有参加征选活动,这次总算能体验一番。如果下笔,她想写一个旧时代女子的故事。彭怡茜在听讲时发现,女性的墓碑一定是靠着丈夫,而且有些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姓名,感到十分感慨。
记者后记:
今年的活动地点在坟场,十分特别,又有文史专家特别导览,让我们了解生活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能成为写作素材。另外,发现坟墓背后的设计之美,也算是值得了这趟风雨之行。走入坟场确实需要一些胆量,大家都勇气可嘉。虽路途中听到有人轻声无泪哀号(鞋子被雨水浸湿了、林中泥路湿滑),但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人被吓退,我想,只要平时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