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亚洲青年华语论坛”于7月8日至10日在华侨中学举行,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18所学校,160名学生共同探讨世界热点话题。“亚洲青年华语论坛”是华侨中学一年一度举办的跨国交流盛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5届。论坛旨在以华文为媒介,在为亚洲地区的学子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促进跨国友谊的建立。
巴尼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今年的论坛主题为“巴尼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会者分成小组围绕由此延展的分论题展开了热烈的研究与讨论。与会青年切磋交流的内容包括:跨文化交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与创新产业中的应用,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巴尼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挑战。
巴尼时代(BANI)作为一个新近兴起的概念,将世界描述为脆弱(Brittle)、焦虑(Anxious)、非线性(Nonlinear)和难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是用来描述当今复杂和不确定性时代的一个概念模型。当今社会的变化与动荡,也直接造成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不稳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处于不断创新与定义更替之中,使得此类文化无法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推广,而是需要不停地随着环境或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政策与研究高级经理罗功彦在论坛的特邀讲座中分享道:“文化本身就是在社会中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并不会抹去其精髓,我们应该接受传统的不断演变。”他也举例,现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与50年前已有诸多不同,遑论与几千年之前相比呢!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舍弃和淡化部分传统文化原本的样子,它们才能在新时代中生存下来,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探寻文化传播的新出路
快节奏时代对文化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更便捷、更广泛的途径扩展其影响力。这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项目处长李仪文在特邀讲座中也指出:“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他以华族文化中心为例子,讲述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在展厅中增加了互动性展示,还将游戏融入展厅,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和增强现实体验(artificial reality),使神话走出屏幕,照进现实。
与会的青年除了聆听专家演讲,互相切磋交流,也分组深入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到访郭源发薄饼、锦泰饼家、“吉祥”红龟粿等店,了解新加坡的传统作坊如何在新时代中去芜存菁,创新求存。参加论坛的谢嘉璐(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16岁)在参观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感叹道:“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细枝末节未免会有些许改变,但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创新,我们的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若以国家美术馆为例,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和现代艺术的结合,成就了别具一番的风味场馆,就是创新所带来艺术升华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