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上到线下,从武吉布朗坟场(Bukit Brown Cemetery)到新加坡美术馆,第九代字食族成员顺利通过两轮选拔,从第八代手中接过了文字的接力棒。明亮的灯光下,第九代字食族成员们首次合影留念,他们是:董涵瑞、曾伟杰、何陈思蕊、何陈沁蕊、刘昭然、纪雅涵、俞坤谦和夏思媛。

新一代字食族的年龄介于16岁至23岁之间,八人组合在第二轮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早报副刊编辑赵琬仪、陈淑丽、记者陈宇昕与孙靖斐,和本地作家黄凯德一起讨论个别作品,做出投选。字食族是《联合早报·副刊》的学生专栏,每周三在青春+刊登。

笔者在采访这八名字食族成员的过程中,当谈起文学与写作,他们展现出对创作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他们擅长以文字表达个人情感和经历,在写作风格和主题上,各具特色,有些关注现实情感,有些倾向表达哲学思考。相信多样的背景和经历使他们能够互相激发,共同创作出丰富多元的作品。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优秀的学生作者,期待他们书写的新篇章。

第九代字食族成员聚集新加坡美术馆,沐浴在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作品《黄色走廊》黄亮灯光下,八人首次合影留念。谈起文学与写作,他们一致展现出对创作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龙国雄​摄)
第九代字食族成员聚集新加坡美术馆,沐浴在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作品《黄色走廊》黄亮灯光下,八人首次合影留念。谈起文学与写作,他们一致展现出对创作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龙国雄​摄)

独处与舞动间

董涵瑞(18岁)出生于中国河南,现就读于华侨中学高中部。13岁时,她来到新加坡独自生活,五年的时光让她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如今,她想通过文字分享自己内心的话语和观点。董涵瑞认为自己是高敏感人群,需要大量私人空间。独处时,写作是她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探索并表达情感,以达到自洽的状态。她也喜欢跳Kpop和爵士舞,课外活动是华族舞蹈。她认为,舞蹈是个无需言语交流,就能够抒发感情的途径。

董涵瑞希望通过文字分享自己内心的话语和观点。(龙国雄摄)
董涵瑞希望通过文字分享自己内心的话语和观点。(龙国雄摄)

夕阳下的诗意

曾伟杰(23岁)来自马来西亚新山,目前是永久居民。这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科大三生,对宋词特别感兴趣,其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让他深有感触。当夕阳洒进房间时,他会想起那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谈及写作的契机,曾伟杰高中作文课上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因此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此后,他积极投稿,在新加坡服兵役期间创建了Instagram账号@as_zerzel,与朋友轮流每周创作一篇文章。

延伸阅读

征选第九代字食族 武吉布朗雨纷纷 探访先人墓碑故事
征选第九代字食族  武吉布朗雨纷纷  探访先人墓碑故事
曾伟杰高中作文课上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因此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龙国雄摄)
曾伟杰高中作文课上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因此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龙国雄摄)

书香伴成长

何陈沁蕊和何陈思蕊是双胞胎姐妹,她们就读于淡马锡初级学院修读文科。姐姐何陈沁蕊(17岁)说,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形容自己的童年在“书里长大”。中一时,她遇到了一位帮她发现写作乐趣的老师。这位老师挖掘出了她的写作才能,她也逐渐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何陈沁蕊偏爱散文和抒情类作品,对微型小说鉴赏也情有独钟。在中学时期,她开始写诗,并在高中阶段转向散文创作,作品多以抒情和风景为主题。为了保持写作习惯,她每周都会写一篇周记,以此自我监督。

何陈沁蕊每周都会写一篇周记,以此自我监督。(龙国雄摄)
何陈沁蕊每周都会写一篇周记,以此自我监督。(龙国雄摄)

笔触下的细腻

妹妹何陈思蕊(17岁)认为自己对他人情绪敏感,她喜欢阅读细腻的作品,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类作品能够让她重新发现平淡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以更奇特的角度理解生活。何陈思蕊去年(2023年)年底开始写作,她认为写作可以让她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独特事物来表达情感。除了写作,她的爱好包括画画和听歌。自幼学习绘画的她,计划未来为自己《字食族》的文章配上插画。在音乐方面,她涉猎广泛,但最常听的是华语民谣和英语独立音乐。

何陈思蕊认为写作可以让她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独特事物来表达情感。(龙国雄摄)
何陈思蕊认为写作可以让她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独特事物来表达情感。(龙国雄摄)

书写与现实生活

刘昭然(18岁)就读于立化中学高中部,今年是高二生。她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经常独自思考并与自己辩论。从童年时的外向孩子成长为内敛的青年,比起与他人聊天,刘昭然更喜欢通过写作表达自我。写作不仅是她的表达方式,更是应对现实压力的缓解剂,为她带来新的生命力。她偏爱散文,主题常与时事相关,多次投稿给《逗号》和《联合早报》。她会用稿费购买香水和食物,以此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生活中的她偏爱晒太阳、听歌,常常在巴士上享受这些简单的乐趣。

刘昭然说,写作不仅是她的表达方式,更是应对现实压力的缓解剂,为她带来新的生命力。(龙国雄​摄)
刘昭然说,写作不仅是她的表达方式,更是应对现实压力的缓解剂,为她带来新的生命力。(龙国雄​摄)

坚定的文学之路

纪雅涵(16岁)就读于莱佛士女子中学。虽未修读华文文学,但她对此科目充满热情。2023年,她参加了教育部的“创意艺术计划”(Creative Arts Programme,简称CAP),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兴趣,获得了创作的信心。她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探索自己的情感,第一部作品集包含了五至八篇小说。这些作品是在中一中二时为申请创作项目而准备的,并在中三时成功入选。当谈及爱好,纪雅涵很喜欢看古装剧,以及阅读爱情和科幻小说,同时也热爱韩流文化。

纪雅涵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探索自己的情感。(龙国雄​摄)
纪雅涵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探索自己的情感。(龙国雄​摄)

更宏观角度看世界

俞坤谦和夏思媛就读于裕廊先驱初级学院。初次见面,俞坤谦(16岁)便表达了自己对华文与文学的热忱,认为自己是“为华文与文学而生”。她小时候母亲在家教她古文和文学,这不仅提高了她的文化素养,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的兴趣。俞坤谦计划未来选修中文系,梦想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她说,自己是个阳光开朗的人,拥有诸多爱好,如绘画、书法和阅读等。她尤其喜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的作品。她希望通过写作抒发情感,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她坚信写作能帮助她解决现实问题,并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世界。

俞坤谦希望通过写作抒发情感,以及对世界的看法。(龙国雄​摄)
俞坤谦希望通过写作抒发情感,以及对世界的看法。(龙国雄​摄)

阅读调动情绪

与俞坤谦相同,夏思媛(17岁)也修读文科。中国江西出生、已是新加坡公民的她说,华语是自己的母语,但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学校提供的华文资料难度不高,因此希望在高中能接触更多文学作品。她从小便喜欢阅读,长大后喜欢看文学作品,例如:《罪与罚》《局外人》《我与地坛》等,这些作品让她内心产生了触动。她主要写随笔,通过记录情感,从中扩展成小说或散文。她认为,阅读能够调动情绪,帮助她更加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存在。谈到自己的爱好,她说,自己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最近在尝试烹饪。

夏思媛要写随笔,通过记录情感,从中扩展成小说或散文。(龙国雄​摄)
夏思媛要写随笔,通过记录情感,从中扩展成小说或散文。(龙国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