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秋佳节,华侨中学中学部9月13日首次举办中秋庆祝活动,吸引了600多名来自华侨中学和南洋女子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华中家长、教师参加。活动主题为“月照华岗,风华盛唐”,旨在通过盛世长安的一些文化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年前的中秋氛围。

穿汉服漫步“长安街”

当天,嘉庚堂前的场地摇身一变为唐朝的长安街,东西南北向共设置了超过30个唐朝元素的服装体验、游戏摊位、食物品尝摊位,如投壶(众人轮流将箭杆投抛至酒壶内的游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射覆(一种猜物游戏)、透索(跳绳游戏)等,营造出浓浓的古典中秋氛围,让人有穿越回唐朝的错觉。

仿古游戏之一博饼摊位,学生负责人给参与者介绍游戏的玩法,并带领他们一起玩。(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仿古游戏之一博饼摊位,学生负责人给参与者介绍游戏的玩法,并带领他们一起玩。(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南洋女中有不少学生参加华中中秋游园会,并进行了古筝、歌唱等表演。(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南洋女中有不少学生参加华中中秋游园会,并进行了古筝、歌唱等表演。(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不时看到身着汉服的华中翩翩少年和南洋女中的妙龄少女,漫步在“长安街”,让人赏心悦目。每个游戏摊位旁都设有讲解牌,介绍游戏的历史由来和玩法,学生完成游戏后,可以获得“开元通宝”“银元宝”及“金元宝”,即唐朝时期使用的货币,用于兑换奖品。

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是“杨贵妃七十二变”。参与者要和朋友结伴,其中一名学生根据摊主指定的唐朝诗词或著名人物进行表演,另一名则须猜出正确答案。表演者可以做出任何动作,但不得开口说话。若同伴在10秒钟内猜出正确的诗词或人物,两名学生将各获得一枚“开元通宝”;反之则须向摊主支付一枚“开元通宝”。这是创意与默契的结合挑战。

参与游戏的周俊博(华侨中学中三,17岁)说:“今年我们身穿传统服饰,徜徉在‘唐朝’庆祝中秋的游戏中,仿佛一瞬间穿越千年,回到了盛世长安。希望明年能有机会体验不同朝代的中秋风情,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古人的节日韵味。”

延伸阅读

【校果】亚洲青年华语论坛 创新活水赋能传统文化
【校果】亚洲青年华语论坛  创新活水赋能传统文化

好声音唱响校园

品尝过美食,体验过游戏,师生就到嘉庚堂坐下来猜猜灯谜,观赏表演。

中三学生程邦晏和董林泽首先表演了对口相声《打灯谜》。“逗哏” 和“捧哏”在一唱一和中,带出灯谜的历史由来及不同猜法。尽管现代人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但猜灯谜无论古今都是中秋必不可少的节目。表演者以相声为载体,在不失趣味的同时,也传播了中秋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欢笑声中有所收益。其后,新加坡灯谜协会黄玉兰为大家主持猜灯谜比赛,让学生立刻学以致用,检验学习成果。

紧接着,“中秋好声音”响嘉庚堂,让大家听出耳油。华中中三学生黄德铭演唱歌曲《大鱼》,他的歌声如流水般清澈动人,瞬间点燃了全场氛围。台下观众纷纷打开手机手电筒,随着旋律摇摆,将整个校园变成了星光闪烁的音乐海洋。随后的师生同台献艺,校长李白彬和华文部教师杨振光与学生一起载歌载舞,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观看表演后,陈奕衡(华侨中学中三,15岁)分享道:“看了《打灯谜》的表演,我才知道猜灯谜可以通过会意法、形象法、别解法等技巧,逐步拆解谜面,找到谜底。”

中秋晚会节目丰富,图为四名风流倜傥的主持人。(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中秋晚会节目丰富,图为四名风流倜傥的主持人。(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提灯游园共赏月色

在提灯游园环节,筹委会特地设置了灯笼架、仿真月球和玉兔等拍照打卡点,供学生拍照留念。各种造型的灯笼使整个校园充满了节日氛围,既热闹又温馨。

提灯游园,学生在欣赏美丽夜景的同时,也仿佛重回童年美好时光。(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提灯游园,学生在欣赏美丽夜景的同时,也仿佛重回童年美好时光。(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参与活动的黄海悦(南洋女子中学校中三,15岁)感叹:“这种浪漫梦幻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希望以后每年的中秋节都能参与这样的庆祝活动。”

学生筹委会副主席李熙源(华侨中学中三,15岁)则说:“我们希望这次中秋庆祝会,不仅为学生提供欢聚的机会,更让他们在庆祝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华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华中文化酷”文化角落鸣锣开幕

趁着佳节盛会,华中校长李白彬与主要学校领导也为“华中文化酷”文化角落剪彩,宣布正式亮相。“华中文化酷”旨在通过互动性的电子设备,将华族文化常识以轻松有趣的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参观者。学生可以在此观看校内外活动和比赛的精彩片段,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探索各类文化内容。展出的内容会定期进行更新,也会突出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元素。

校长李白彬(左四)和学校领导为“华中文化酷”开幕。(华侨中学邱亮岷摄)
校长李白彬(左四)和学校领导为“华中文化酷”开幕。(华侨中学邱亮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