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卡峇雅(Kebaya),就读于湾景小学的11岁新加坡女孩薛琬蓉,今年(2024年)8月在中国湖北黄冈,站在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组的佩花晚会上,这是首次有新加坡选手被授予“小梅花”荣誉。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中国各省市戏剧家协会协办,在中国全国范围内举行选拔,极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评奖活动,参与对象为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活动内容包括:京剧及昆曲演唱、地方戏曲演唱、戏曲技能表演等,每年参加选拔的少年儿童总基数约在1万人左右。

进赛场前还“蒙在鼓里”

薛琬蓉是新加坡南华潮剧社选派的个人代表,以经典潮剧《托媒选婿》中美娘的精彩片段打动评委,成为27名获颁“小梅花”称号的个人或集体代表之一。不过直到进入赛场之前,她都一直被“蒙在鼓里”。

“妈妈在网上替我报名,然后就叫我录视频,当时我还不知道是参加海选。之后说出国的时候,还以为就是和以前一样的游学,以为就是出去玩。”薛琬蓉说:“到了现场,我才发现原来是这么隆重的比赛,我是业余组唯一表演潮剧的,演的是文戏,其他人大多数都是武戏,专业难度都很高。”

薛琬蓉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潮剧已经三年,之前还学过一年的京剧。母亲邓秀玮在新加坡华乐团工作,带她到驻在隔壁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南华潮剧社学戏反而方便。家人不是潮州人,也不讲方言的薛琬蓉,是通过拼音标注一句一句学戏文。

“小时候妈妈会带我去看戏曲的演出,我觉得他们穿的衣服很精美,就跟妈妈说想要学戏。”不过第一次来南华潮剧社的时候,薛琬蓉被安排演媒婆,她觉得“脸上的痣很丑”,后来就从彩旦转成文武花旦,能演穆桂英,也能演《托媒选婿》中的美娘。

薛琬蓉在评选舞台上表演《托媒选婿》,头饰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亲手镶嵌制作。(受访者提供)
薛琬蓉在评选舞台上表演《托媒选婿》,头饰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亲手镶嵌制作。(受访者提供)

剧目重新编排量身定制

为了配合参选标准,南华潮剧社对这部长达半小时的五人剧目重新编排,浓缩成7分钟,为薛琬蓉量身定制,充分展现了她的才艺。包括她佩戴的头饰,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亲手镶嵌制作。在比赛现场,薛琬蓉生动演绎了美娘的聪明与勇敢,赢得满堂喝彩。

薛琬蓉说,《托媒选婿》讲一个女子嫌弃丈夫贫穷,托了三个媒婆给自己选新婿的戏谑剧情。自己在台上有些紧张,下台后觉得自己再“没戏”了,就和妈妈、老师一行收拾行李,回到武汉准备坐飞机回新加坡,怎知临行前接到去参加“小梅花”佩花晚会的通知。主办方希望她能身穿具有东南亚风情的卡峇雅,妈妈一面改签机票,一面网购卡峇雅。

薛琬蓉(右三)身穿卡峇雅在授予“小梅花”称号的佩花晚会上。(受访者提供)
薛琬蓉(右三)身穿卡峇雅在授予“小梅花”称号的佩花晚会上。(受访者提供)

薛琬蓉说,自己最难忘的是一位评审对她的评语:“来自新加坡的小演员演得非常好!把人物的个性演出来了。同时,手绢和当场穿衣等技巧运用非常灵巧,丰富了表演。演出非常成功。”

学拉二胡有助唱戏音准

回到新加坡的现实生活中,薛琬蓉和大多数其他同龄人一样,也要去上补习,上乐器课。她学过钢琴,现在“主攻”二胡。不过她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我上午学过潮剧,下午再去上二胡课,我两门课都会得到表扬。”

“我也听过你拉二胡,两者都是相通的。”薛琬蓉的潮剧指导老师关阳对她说:“因为你学二胡,保证了你的音准,你在唱潮剧的时候,你根本没有音准的问题,还有非常好的乐感。同样在表演二胡的时候,也需要有舞台的表现力,所以你学了戏曲后,你也懂得怎么去通过表演来丰富你的曲子,对不对?”

薛琬蓉说,被二胡老师表扬的时候,想过以后当个二胡老师;得到“小梅花”荣誉的时候,又想以后当个戏曲老师。现在她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不过每天学习、学戏、拉二胡、学舞蹈,还喜欢打排球、羽毛球和游泳,忙得很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