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感受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浓厚的人文气息,高中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的101名高一生于去年(2024年)11月,开启了以“漫步北京,与文学相遇”为主题的海外浸濡计划。
在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以及五所语特院校老师的带领下,语特生走访了北京的诸多文化历史名胜,细细品味历史遗留下的一笔一画。
走访名胜走进校园交流
作为爱好文学的语特生,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自然是此行的其中一个亮点。文学馆所收藏的许多珍贵照片、手稿和日记等,展示了历史上曾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文学组织的发展,以及作家们的思想及生平。阅读着泛黄纸张上镶着墨黑的字,作家们的字迹如同发着光一般,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南洋初级学院的赵丹烁(17岁)说:“虽然作家们的文章各有特色,但他们所表现的关怀却是一致的。他们通过文字,推动了社会思想前进的步伐,形塑了我们的社会面貌。”
除了文学馆,语特生也游览了一砖一石都铭刻着历史沧桑的八达岭长城,象征封建皇权的故宫和天坛,代表中国造园艺术巅峰的颐和园,以及古朴庄严的孔庙和国子监。
除了打卡北京的名胜古迹,语特生也到访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和石景山学校,与当地的学生结伴学习,互相交流。学生也参与了他们的“中国心”课程,学习书法、剪纸、京剧脸谱和古琴等传统艺术。为了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语特生向中国学生介绍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新加坡式英语,以及南洋的咖啡茶文化。来自石景山学校的王紫杉(16岁)说:“新加坡同学的到访让我们倍感惊喜。虽然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不尽相同,但沉重的升学压力,让我们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此外,新加坡同学的双语能力也让我对他们心生敬佩!”
听教授讲座拓宽视野
行程的另一个亮点,是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教授讲座。讲座的课题十分多元。北大中文系的季剑青副教授深入解析了“五四新文学及其在南洋地区的传播”,回顾了新文学运动的跨地域影响;计璧瑞教授则聚焦《台北人》一书,探讨了白先勇的文学成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长栓教授与学生分享了“翻译中的理解、表达及变通”,初步介绍了翻译的基本原则,而姚斌教授则以“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人类译员吗?”为题,分析了翻译员职业的未来发展。这些讲座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相关课题的思考。
德明政府中学的庄沁云(17岁)说:“这些讲座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例如:季剑青副教授的讲座,让我了解了古代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异,以及民国时期人们从文言文改成使用白话文写作时所面临的挑战。”
在“大观园”沉浸于红楼梦境
行程的最后一天,一行人来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只有红楼梦”是由著名导演王潮歌精心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她以《红楼梦》为蓝本,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视角,给予观众如梦如幻的看戏体验,也赋予了这部经典文学名著新的生命力。淡马锡初级学院的何陈沁蕊(17岁)兴奋地说道:“在这座设计绝美的‘大观园’中,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戏剧演出,将原著的文字灌满我们的耳眸,成功引领我们进入红楼之梦境。”
作为学习的总结,各个小组走到了聚光灯下,进行小组呈献。虽然表演形式各异,但无论是令人捧腹的搞笑宫斗剧,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还是扣人心弦的歌词改编,都让这个寒冷的冬夜变得格外温暖且难忘。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这趟北京之旅也进入了尾声,但相信这段因为语特而相识的缘分,不会就此画上句点。
总结时,浸濡团团长林煜辉(教育部课程发展及编写员,36岁)语重心长地说:“一个课程能持续开办35年并非偶然。这35年来,语特为新加坡培养了许多精通双语的华文人才,他们凭借双语优势,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希望这次的浸濡,能让你们找到身为语特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皆为学生通讯员)
